卷十 权倾 第一百四十八章 裂土分封(第2/3页)
※※※※※※※※※※※※※※※※
卫尉为九卿之一,加到林缚的头上,实为虚衔,以示林缚有执掌宫禁之权,将京营都督与枢密使两职合起来,也就将禁卫,京畿防务以及枢密院三个层次的兵权都集中到林缚一人身上。
枢密院与六部并列,其下辖监令丞吏等辅官,也都由林缚设立并推荐任命,淮东诸人暂时不会大规模的分散到六部去,主要还是集在枢密院以佐林缚执掌军政。
除了林续文以副相兼领户部,黄锦年执掌兵部外,黄锦年之子黄承恩进入刑部任员外郎;葛司虞将入工部侍郎,主持工部所辖的水利营造;林庭立将调江宁入都察院任左副都御史。林续禄本有功名在身,林庭立进中枢,他便回东阳出任东阳知府,继续代表林氏控制东阳府。陈华文交卸兵权之后,林缚荐他出任庐州知府,也是对陈氏投附的回报。
崇州五县单列出来,海陵府就剩下海陵、兴化、皋城、建陵四县,林缚荐吴梅久出知海陵。除此之外,其他诸人,基本都进入枢密院体系。林缚也是信奉“枪杆子里出政权”,不希望在军政上给外人制肘,淮东诸人也应主要团结在枢密院周围,也不应给分散开。
这边大义名份定下来,林缚就大张旗鼓的组建枢密院。
依照淮东军司之前的架构,枢密院仍旧设水军、步军、马军三司以及粮械、战训、教习、律纪、军情、军医等监,曹子昂都将调回江宁来,以补充人手的不足,与秦承祖、高宗庭、宋浮、林梦得、孙敬轩、孙敬堂、王成服、孙文炳、胡致诚、朱艾、武继业等人一起任事。又将虞万杲的子侄虞文澄、虞文备征入枢密院任将职,将枢密院的体系撑起来。
崇州五县裂为崇国,林缚委任李书义为崇国相,阶同知府,以掌民政,但海贸、厘金局、工坊、军械、铁作、船场等事务,有专人分管的,依旧由孙丰毅、周广东等人分管,没人分管的,由枢密院直领,最终还是归属到枢密院诸监司体系之下。
步军司所辖长山军、崇城军、淮阳军、凤离军保留不动,津海军除一旅精锐留在崇州为卫营外,其他悉数调入江宁。
林缚并无意将禁卫跟京营军分成两个系统,徒增麻烦,他一身兼领卫尉、京营都督两职,实际将京营军及禁卫统称禁营,也仿枢密院分设水、步、马三军:设禁营水军,将原津海,庙山等部水军编入,补入辎兵,兵额定为一万,以杨一航为都指挥使。设禁营步军,以赵虎都指挥使,以原津海军主力为骨架,补入辎兵,兵额定为两万,负责皇城、外城以及京畿诸县的防务。设禁营马军,以周普为都指挥使。淮东就那么点骑兵,也只能一套班子挂两套牌子。
当然,禁营三军也都受枢密院水步马三司辖管,以最终保证军政大权能集中使用。
禁营军主要卫戍跟控制江宁,作战的任务减轻下来,故而不是林缚接下来要加强的重点。
浙东地区脱离战事的威胁,与海陵、淮安两府,都将改由江宁六部直辖,但在闽东、浙西、徐泗、池州、淮西、荆湖、湘潭、南阳、河中等地,都还直接面临战事的威胁。林缚将在枢密院下设行营辖这些地方的军政。
岳冷秋以枢密副使,江西招讨使兼领池州行营总管,知池州府事,负责池州行营,以六万兵额为限,调拔钱粮。
董原以枢密副使,河南招讨使兼领淮西行营总管,负责淮西防区,加兵部尚书衔。以十一万兵额为限,扣除地方税赋后,补拨钱粮。
胡文穆以枢密副使任荆湖行营总管,负责荆湖防区,共六万兵额。
原潭州知府兼督兵备事张翰以枢密副使,加兵部侍郎衔,兼领潭州行营总管,负责湘潭防区,共编五万兵额。
浙东诸府县脱离战事的威胁,浙东行营裁撤,另设浙西行营,傅青河兼领总管。分设水步都指挥使,周同任浙西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原浙东行营军,除必要留戍地方兵力,步军都编入崇城军,兵额增加四万。任粟品孝为浙西行营水军都指挥使,孙文辉任副都挥使,原浙东行营水营兵马,与白淖军整合编入,兵额为一万。
设闽东行营,以周同为总管,所辖兵马为原闽东行营军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