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2/3页)
最使赵佶惬意的是游金山那一天。
那一天天气晴好,江天一色水波不兴,春风轻柔拂面欲醉。早膳后,赵佶在童贯的陪同下,带着随员侍卫由北固山下登舟,渡过距离不长的江面,即达金山滩头。
弃舟上岸,赵佶没有乘轿,而是兴致勃勃地信步而行。童贯便寸步不离地伴随在侧,引导着游览路径。路径是日前派人探好了的,先游某处后游某处已筹划得井井有条。对于有关金山的一些掌故,童贯亦预先做了温习,这时他一面陪赵佶漫步登高,一面便殷勤地向赵佶做着导游解说。
他说,由于金山的建筑皆是傍山而造,群寺环抱山峦,与焦山上的寺庙皆建于山内的格局截然不同,因而有所谓“金山寺里山,焦山山里寺”之说。他告诉赵佶,流传甚广的白娘子水漫金山的传说,即源于此山,山上至今尚存有法海洞、白龙洞,举世闻名,大可一观。他还提到,当年名士苏东坡自海南遇赦北归,曾于这金山上的妙高台饮酒赏月,竟使此台从此声名大噪。
在童贯有鼻有眼的讲解下,看上去原本也无甚出奇的一石一洞一宇一寺,便都变得来历不凡妙趣横生起来。赵佶津津有味地边行边听,不知不觉间便毫无倦意地来到了半山腰。
忽见面前又出现了一座雕梁飞檐的亭阁,正中的匾额上书写着“芙蓉楼”三个金粉大字。赵佶停住脚步,回头笑问童贯,爱卿可知此楼有何典故?
童贯当然知道,他正要照直回答,话到唇边却舌尖一转,故作尴尬地言称,臣下孤陋寡闻,一时想不起这芙蓉楼有何说道。赵佶就拖着长腔道,你还是诗书读得少了,若是熟读唐诗,焉得不知其典。其实此楼无甚出奇,不过是以诗传名罢了。这首诗,就是王昌龄的名篇《芙蓉楼送辛渐》。说着,赵佶便抑扬顿挫地吟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童贯马上做出恍然大悟五体投地之态,向赵佶躬身揖道,太上皇学富五车,天下学问尽括腹中,臣下得随太上皇左右,日有所得受益匪浅,实乃三生有幸。于是赵佶洒脱地一笑,继续漫步前行。看得出,他对自己于不经意间流露而出的才学甚为得意。童贯心里也很舒坦,这一把马屁,他又恰如其分地拍到了该拍的地方。
当日的午膳地点安排在金山寺明月亭。金山是镇江名胜的一个重点去处,与之相配套,这顿午膳亦操办得相当讲究。
菜谱是童贯亲自审定的,当地的名吃诸如巴鱼盅、芽笋鱼回鱼、瓜翅狮子头、蟹黄汤包等尽列其中。镇江菜原就以精致细腻著称,被童贯征集来操刀掌勺的又俱是城里的顶尖名厨,这一席正宗的淮扬宴自然是制作得十分精美妙不可言。菜肴的味道绝顶鲜美自不必说,单看金玉盘盏中那别出心裁巧夺天工的一款款造型,便令见惯了宫廷盛宴的赵佶亦不禁叹为观止。
低吟浅唱轻歌曼舞于樽前的娇娃们也是经过了筛选的,一个个皆是二八妙龄蛾眉粉黛、削肩细腰柔若无骨、顾盼流波秀色可餐。
天高水远,清风徐荡,笙歌悠扬,春意满怀。沉浸在这由美景、美食、美色共同营造出来的醉人情境里,直教赵佶几乎搞不清此身是在何处,而今夕又是何年。
酒足饭饱曲终宴罢,赵佶也乏了,就在山上休息。
安顿赵佶的下榻场所,以及陪伴赵佶就寝的丽人,童贯早已准备妥当。那奉命侍寝的丽人年岁不大,却有着相当纯熟的风月功夫。她小心翼翼地将醉眼惺忪的赵佶扶上床后,便用纤纤细指为其宽衣解带。之后,也不用赵佶动手,就轻车熟路地操作起来,一丝不苟地伺候得赵佶大畅其欲。
一觉醒来,日已偏西。赵佶精力复原,心满意足,饮过清茶,乘轿下山。可以说这一天的玩、吃、睡诸项内容,在童贯的精心导演下,皆使赵佶得到了绝佳享受。
令人陶醉的赏心乐事还不止于此,当日赵佶回到行宫后,童贯居然出其不意地又给他送去了一份惊喜。
当时时辰已近夜半,赵佶正在灯下鉴赏当地官员奉献上来的名家字画,张迪报曰童贯求见。赵佶心里还咯噔了一下:这么晚了,有何急事禀报?难道是金军逼近长江了吗?及至童贯进来一说,方知其实是妙事一桩。赵佶不禁在心中连连赞叹,这个童爱卿端的是善解人意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