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3/3页)

赵桓在心里哂笑朱后纯粹是浅薄无知的妇人之见。宋军打不过金军,那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那么多久经沙场的名将都敌不过金军,朕凭什么相信他李纲能确保必胜?朕这并非是自寻烦恼,而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真要到了宋军大败亏输之时再去想收拾残局的办法,那可就一切都迟了。当然,他明白朱后的劝慰也是出于体贴关怀他的一番好意,因此没有反驳,耐着性子听过后,只是不置可否地嗯了两声。朱后也不便再多说什么,只得向赵桓道了声保重,自回福宁殿去歇晌。

午后赵桓独自在幽静的琼芳殿里躺了一个多时辰,却并没睡着。起床后去御书房批阅奏章,仍是批不下去,脑子里反反复复地设想着开战的后果,越想越觉得不堪设想。这时,他的思路便与白时中接了轨,也想到了赶紧与金军订立城下之盟这条路。

这可不是件小事。作为拥有绝对权威的一国之君,赵桓虽然有权做出临阵议和的决定,却不具备足以支持他做出这个决定的经验和底气。所以在做出这种重大决定之前,他必须找人商量,必须得到大臣的支持。

找谁商量?找李纲肯定不行。与李纲商量此事,非但不可能得到支持,反而会招来他慷慨激昂耳提面命的一通说教。赵桓一想到这个必然会出现的情形,就脑仁发涨。可以与之商量的宰执大臣,显然应当是李邦彦和张邦昌。这两个人的头脑是比较活络的,而且他俩一向主和,估计他们不但会赞成临阵议和,还会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不错,这事应当先与这两个人做个沟通。

但是与这两个人沟通了便可做出决定了吗?这个决定出台后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李纲会不会前来大闹金銮殿?彼时又当如何对他进行解释说服?还有,金军那边能不能接受阵前议和?即使他们接受,会提出什么议和条件?我大宋能够满足他们的条件吗?这些都是问题。如果议来议去还是得打,那么这个和还有没有必要去议?

赵桓发现,这事不想还好,越想竟越是头绪纷纭不得要领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真是一点不假,稍有不慎,就会烹成一摊烂泥。就这样,一直犹豫到晚膳后,赵桓才思定,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无论如何,还是以先尽量争取议和为妥。于是他便派人传旨,召李邦彦、张邦昌二位宰执即刻至延和殿面对。

然而传旨太监尚且未及动身,入内内侍省副都知黄金国就步履匆匆地进殿报来,金军开始攻城,西水门那边已经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