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第6/7页)

他命令将业已群龙无首的梁山泊部队分隔集中起来,讯问他们的去留意向。有那耿直忠义者,明确表示不愿留下,被拉出去当场斩决,余者便皆不敢再言去字。童贯就将这些人打散了分别编入禁军各部,让他们去充当打头阵的差事。这些士兵在后来的战斗中伤亡甚剧。于是乎,梁山泊的这支武装,便这样被童贯收拾殆尽也。

分编梁山泊队伍的工作做完后,童贯给朝廷写了奏折,像煞有介事地奏报了宋江所部在前线意图兵变,自己如何临危不乱,于紧急时刻相机行事力挽狂澜于既倒间的情况。尔后,挥师进军帮源洞,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方腊老巢,全歼义军残部,生擒方腊父子,大获南征战役的全胜,于宣和三年七月凯旋班师。

这次南征,应当说是童贯这个宦官统帅在其一生中打得最为得意、胜得最货真价实的一次战役了。此后由其指挥的历次戍边之战,皆是一败涂地。御外无能而内战称雄,这样的将帅在中国战争史上是并不罕见的。

赵佶闻得南征捷报,非常兴奋,隆重举行并亲自出席了迎接南征大军凯旋的仪式,对童贯的赫赫战功,包括铲除宋江“叛军”之事,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嘉奖。童贯的被宠信程度甚至在蔡京、高俅等一丘之貉心中引起了很大的妒忌。

赵佶又命各部司以各种形式庆贺大捷。于是连日来汴京城里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放炮点花,扎台唱戏,闹腾得比上元灯节还要热烈。

就是在这个满朝文武、京城上下都沉浸在一派喜气洋洋气氛中的日子里,李师师与赵佶爆发了他们自从相识以来最为激烈严重的一次争吵。

赵佶是在由蔡京等高官宠臣的陪同下亲切接见过童贯后的一个晚间去的镇安坊。当时赵佶的心情很愉悦,要去与师师分享。并且赵佶还有一番炫耀之意。你李师师不是总觉得朕疏于朝政吗?朕疏于朝政,能于弹指之间平定江南吗?这叫作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看朕似乎漫不经心,其实朕早就成竹在胸,指挥若定,此方为治世之大才干、大手笔也。

师师见赵佶神采奕奕、容光焕发,自然亦甚快慰。平息了国内的动乱毕竟是件大好事。不过如何能够保持长治久安,不使祸乱再起,还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师师不愿扫了赵佶的兴,当时未触及这个话头,打算俟日后有适当的时机时再提醒于皇上。

让蕙儿置了精肴珍酒,师师便陪着赵佶且饮且聊起来。赵佶兴致高涨,言语不离南征大捷,将从童贯嘴里听来的那些惊险的战斗场面,眉飞色舞地对师师转述过来。特别是大将辛兴宗深入贼巢生擒方腊一段,赵佶描述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就好像是他曾亲眼看见过似的。其实方腊乃是为辛兴宗的部将韩世忠所擒,却被辛兴宗瞒天过海地冒了功。这段情由不只赵佶不知道,连童贯都被蒙在了鼓里。

李师师听着,不免想起了随大军参战的梁山泊部队。见赵佶的话里始终未有提及,她就关切地问道,宋江统领的那支队伍,此次南征亦建功不小吧?

赵佶稍稍一怔,旋即将手一摆道,那伙贼人,不提也罢。

师师听得话头不对,感到奇怪地问,他们不是已被招安了吗?怎的说是贼人?他们是怎么了?是出兵不力、战绩不佳吗?

赵佶道,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点不假。宋江那厮居然在前线又生反意。幸而童太尉发现得及时,已经解决掉了。

师师闻言,这一惊非同小可,急问道,解决掉了是什么意思?赵佶道,哎呀,这还用问,解决掉了就是消灭掉了嘛。

师师只觉似一阵冷风穿透了身体,声音也禁不住抖起来。消灭掉了?为什么?

赵佶饮了一口酒道,方才不是说了,他们又想造反。师师摇头道,不可能吧,他们刚刚接受了招安,岂会再反?皇上是听谁说的?赵佶道,自然是听童贯奏报的。师师跌足道,皇上怎么能偏听童贯的一面之词呢?赵佶道,童贯乃南征大军的统帅,朕不信他的话信谁的话?难道非得信宋江的话不成?

师师道,童贯素有加害宋江之心,皇上难道不知道吗?就算是宋江在前线与童贯起了冲突,必定也是事出有因,理应先奏明皇上,查清是非再做处置,童贯如何便可擅自动手消灭宋江部队?此人欺君罔上,罪责匪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