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第2/6页)

看来此事的祸根,十有八九是在刘安妃身上。

在亲自审过林灵素的一个夜里,赵佶来到镇安坊消遣。尽欢之后,赵佶拥搂着师师珠圆玉润的肩膀,带着表功的意味,对师师描述了他识破林灵素陷害阴谋的经过,以及他对刘安妃乃是幕后指使者的怀疑,表示一定要将案情一查到底,查个水落石出,为师师出了这口气。

师师乍闻赵佶所言,也是又惊又恨。自己安居行院与世无争,虽列花魁之位,却从未跋扈张扬。后来受到了皇上的宠幸,那也是皇上找上门来的,绝非自己刻意巴结。我一个青楼女子,既蒙皇上青睐,当然应当尽心尽力地服侍好皇上,这有什么错误呢?如何便招人忌恨成这样,必欲对我下毒手,必欲将我铲除之而后快呢?

这事若放在一般女子身上,多半要撒娇使泼地撺掇皇上毫不留情地严厉追查,必得将那阴损歹毒与己为敌之徒一网打尽,贬下十八层地狱,方消心头之恨。

然而师师的气量和见识到底非比常人,愈是在这种时候她愈是能沉得住气。一阵气愤之后,她很快便平静下来,前后左右全面地考虑了一番。她感到这件事情不宜再往大里闹,否则对皇上对后宫对自己都没好处。于是,师师乃婉转地劝赵佶道,皇上对贱妾的一片深情,贱妾感念不尽。不过依着贱妾的意思,此事宜追至林灵素处为止,不必继续深究。

赵佶道,为什么不深究?一切有朕做主,你何虑之有呢?

师师娓娓道来,皇上若将此事铺陈开追查下去,可虑者恐是多矣。皇上你想,那林灵素现在对他自己的所作所为尚且抵赖不招,又焉会供出其同犯主谋?他既不招,皇上必得从其他方面去查,这个动静便要弄大。朝野上下对皇上恩宠贱妾原本就非议颇众,若因此事大动干戈,传扬开去,于皇上的声望大有不利,或许反倒会激起人们同情和支持林灵素之辈。而且,皇上对安妃娘娘涉及此事,现在只不过是有所怀疑而已。自然皇上的怀疑不无道理,说实话贱妾亦有同感。那一夜贱妾唐突进宫被安妃娘娘截住,从其对贱妾的态度上,贱妾能够分明地感受到她的醋意,或者说是敌意。但怀疑归怀疑,没有确实的证据却当不得真。私下里与林灵素往来几次,恰巧在林灵素事发后病倒,这些事都是可以做出种种解释的,算不上过硬的证据。皇上能不能拿到过硬的证据呢?贱妾揣度很难。林灵素敢于坚持抵赖,盖出于此。若皇上在宫廷里雷霆闪电地折腾一番,到头来一无所获,岂不是空留笑柄,倒让那心怀叵测之辈看了笑话吗?

赵佶道,照你这般说,朕便无计可施了吗?

师师道,办法当然有一个,那就是皇上心里坐定了谁,譬如说是安妃娘娘吧,就板了面孔,冷了心肠,直接拘起来严审。宫里娘娘的千金贵体可比不得林灵素那么死硬刁蛮,酷刑之下由不得她不招。但有一样,宫中嫔妃妒我李师师者,虽以安妃娘娘为甚,却绝非安妃娘娘一人。凡事皆有万一,万一事情不是安妃娘娘所为,万一安妃娘娘屈打成招,酿成冤案,皇上于心何忍?以皇上的仁慈、宽厚品德,愿行此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之事吗?

赵佶踌躇着嗯了一声,暗自点了点头。师师这话正说中了他的顾忌为难处。赵佶在拿下林灵素后没有马上去找刘安妃质问,就是顾虑万一到时候问又问不出,动刑又怕动错,弄得骑虎难下,不好收拾。

师师又道,更有一层可虑处,倘安妃娘娘或者其他什么人由于此案而遭受严惩被贬入冷宫,后宫诸妃必会兔死狐悲,同仇敌忾,与贱妾结怨越深矣。贱妾倒不是惧怕谁,但于无意之中成为众矢之的,却颇觉犯不上。所以依贱妾的意思,若此事涉及皇宫后苑,竟是以不了了之为佳策也。

赵佶叹道,卿之胸襟坦荡,真乃君子之风,闻卿之言,朕心甚慰。然此事若竟不了了之,焉能惩前毖后?

师师道,贱妾以为,皇上严厉惩办了林灵素,已经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现在可再放话出去,说此案根由圣心已洞察秋毫,凡与林贼有涉者,若能扪心思过,一概既往不咎。倘其不思悔改再存邪念,后果当自量之。古语云,引而不发,跃如也。有皇上这胸有成竹、援手以待的姿态搁在那里,今后还有什么人敢于再在暗中捣鬼、玩火自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