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第2/7页)

原来于顺听说了张成出事的传闻后,就对事情的起因揣测了个大概。虽然他不知道行刺李师师的缘由何在,但他明白张成去做这件事肯定是受雇于林灵素。这时于顺一方面要履行对张成的诺言,讨出张成用性命换取的酬金去替他赡养老母;另一方面,他感到这也是一个可资利用的进一步敲诈林灵素这牛鼻子老道的机会。

于顺压根没考虑到涉身此中可能招惹上的麻烦和危险,就以有要事相告为由,强行进入东太乙宫面见了林灵素。他原以为,将自己所掌握的张成遗言抛出后,林灵素为息事宁人会乖乖地支付他一笔巨款。谁知老奸巨猾的林灵素不肯就范。林灵素不但矢口否认其认识张成,声称张成不过是打着他的旗号招摇撞骗之辈,张成的一切行径与其概无瓜葛,还以显然是带着威胁的口吻告诫他不要多管闲事,而且最好及时离开京城,以免受到张成案件的牵连。

于顺空手而归无功而返,越想越憋气,同时引起了他的警惕性。从与林灵素的交涉中他深深地感到了林灵素的阴险,为防其暗算,于顺马上变换了住处,隐迹于居民成分复杂混乱的城市边缘区。但他的举动并未逃过林灵素眼线的监视。

假如于顺从此远走他乡,也就免了日后的杀身之祸。就林灵素的本意而言,只要不构成对他的生存威胁,他亦不愿去杀人害命。然而于顺咽不下这口恶气。尤其是见张成老母于惊痛之下一命呜呼,更是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立誓要惩治那林灵素老贼。

于顺知道林灵素在京城里党徒众多、势力浩大,单凭自己微薄的力量是斗他不过的。经过反复思量,觉得唯有依靠官府才行,这才暗中向开封府衙的捕头呈递了约见密函。

林灵素获悉于顺此举,颇有些慌张。临时物色杀手已来不及,而且林灵素亦不想再扩大知情者范围,因此他当晚不得不当机立断,冒险亲自出马,乔装改扮隐于暗巷断墙后,待于顺经过之时,出其不意地用铁器由背后将其击毙。

两个奉林灵素之命一直跟踪监视于顺的眼线,因为林灵素有对于顺只可远观其踪,不可近前打探的指令,窥见了这等凶事亦未擅自上前,只远远地观察了一会儿,便分一人去东太乙宫报告于顺遭袭的最新动态。这时林灵素刚刚折回宫里,换了道袍持着经卷从内室走出,给人一种他一直在房中诵经的感觉。前来汇报情况的眼线无意中倒成了林灵素当夜不在案发现场的人证。

林灵素庆幸这个时间差打得非常之好。他挥挥手对眼线说,既然让你们盯着的那个人死了,你们的差事就算完成了。这些日子你们辛苦了,去好生休息几日吧。那眼线领了赏银诺诺而退,自去与同伴饮酒快活。至于林灵素为什么雇他们跟踪于顺,于顺乃是何人,等等,他们一概不问、不说,也不想。这是从事此勾当者的规矩,也是他们的全身避祸之道。

于顺既死,破案线索再次中断。众捕快仔细勘察现场,所发现的唯一有价值的东西,是于顺咽气前挣扎着用一块瓦片在断墙上划下的一个字。这个字没有写完,但根据已完成的笔画推测,应该是个“林”字。因之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众捕快很是围绕着这个“林”字花费了一番精力。

但是到头来还是别无所获。汴京城开封府里姓林的百姓难以计数,而在与于顺有交往有关联的人当中,偏偏又连一个姓林的都没有。当时破案的科技水平相当落后,案发现场又没提供出其他信息,这就让人漫无头绪,无从查起了。那捕头与属下像没头苍蝇似的又忙活了月余,案情再无一点进展。

开封府尹一方面痛骂捕快愚蠢无能,真乃一群酒囊饭袋,一方面不得不将案件线索杳然的情况如实奏报赵佶。赵佶听了倒是没有动怒,他指示开封府尹,可令捕快抓住那个“林”字再继续查下去,同时赵佶自己也开始琢磨那个“林”字。

赵佶向李师师询问,是不是曾有过姓林的仇家,师师回答绝对没有。赵佶想到师师曾猜测,由于他宠幸师师,有可能令师师无意中结怨于后宫,就又思索后宫里哪个林姓嫔妃像是此案主谋。但想来想去,从种种条件上分析,所得的结论全是否定。于是乎在那一段时间里,那个“林”字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笼罩在赵佶头顶上,解不开丢不掉,纠缠得他神思恍惚昼夜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