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第5/8页)
宋江听罢,轻拍了一下案角道,很好,二位所言甚合我意。对于弟兄们的前途,我也是时时萦绕于胸。弟兄们聚义水泊梁山,盖因走投无路、报国无门也。如今朝廷已将大门向我等洞开,我等焉可拒之不前自断其路耶?
于是乎,接受朝廷招安的方针大计,便在梁山泊的核心层会议上敲定下来。
三巨头商议毕,接下来便召开了山寨主要头领会议统一思想。宋江亲自主持会议。说是让大家讨论是否接受招安,实际上宋江在陈述种种利害关系中已经为讨论的方向定了调子。多数头领听了宋江的讲话,在态度上立即产生了呼应。尤其是以林冲、关胜、董平、花荣等为首的一班原为朝廷中级军官出身的头领,过去虽种种缘由反上了梁山,但终是不甘心一辈子身陷强寇生涯,现在能得到一个回归社会,重新做人的机会,他们自是求之不得。
以李逵、阮小五、阮小七等为代表的民间草莽出身的一干头领,对招什么鸟安无甚兴趣。他们从没在官衙里做过什么官,也从不想去做什么官,只是要活得自在洒脱便好。但是这一班人才疏学浅、胸无点墨,吭哧不出有力的反对接受招安的道理。加之这些人素来对宋江敬重,认为跟着宋江干不会有亏吃,看到宋江是愿意接受招安的,也便不多聒噪什么,只说悉凭哥哥定夺便是。所以接受朝廷招安的动议便比较顺利地获得了通过。
林冲、关胜等随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却令众人觉得很值得重视。这个问题,就是如何保证梁山泊提出的接受招安的条件能够得到切实落实。
关于接受招安的条件,宋江、卢俊义和吴用进行过详细的研究。诸如梁山泊人马听调不听编,梁山泊所有的头领和士兵去留自由,以往投奔梁山泊者无论所犯罪责大小,一概赦免等,俱在其中。这些条件包含了梁山泊全体弟兄的根本利益,朝廷有一条不答应,便不能接受招安,这个原则是明确坚定的。
但是倘若朝廷表面上接受了这些条件,到梁山泊人马归降后却不兑现,当如何处之?宋江等对此尚未及熟虑。
林冲、关胜这班人在官衙里奉职时间较长,任职级别相对较高,对官场中事的复杂性体验较深,因而在与朝廷打交道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就较强一些。他们根据当前的形势分析,对朝廷或者说是皇上的招安诚意还是相信的,但对于朝廷中的某些官员不信任。这些官员中的为首者蔡京、童贯等现仍身居高位,手握重权,这就很值得警惕。蔡京一伙人的心地之狭隘、阴暗、狠毒,林冲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领教过。如果这一伙人对朝廷的招安政策持有异议,阳奉阴违,暗中捣鬼,则接受了招安后的梁山泊人马,便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这个看法一经说出,深得广大头领赞同。大家认为这个问题如不解决,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众头领议来议去,多数人认为应当得到皇上对招安条件全盘接受的亲笔御批。唯有皇上才有制约蔡京等权臣的权威。而且君无戏言,皇上亲自承诺的事情,应当是不会变卦的。
这种认识当然十分幼稚。但当时的梁山泊众头领,包括宋江、卢俊义、吴用三巨头在内的认识仅限于此。皇帝在他们的心目中,还是拥有着一道很神圣的光环的。
达成了这个共识后,会议结束。
这次会议统一了山寨领导层的思想,确定了梁山泊义军的前途方向,应当说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会议上对所有重大问题都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这样看来,似乎接受朝廷的招安,已经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在那个关键问题上,即取得皇上对接受招安的条件的承诺上,会议上达成的共识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认识,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并未研究出可行的办法。
欲得到皇上的御批,作为一个想法说说容易,真正要办到却极为困难。宋江想遍了所有可以动用的关系,也没想到一条能够绕开朝臣特别是蔡京一伙的耳目,直接与皇上取得联系的途径。眼看着招安大计就卡在了这一道关口上。在会后的几日里,宋江为此事困扰得寝食无心,一筹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