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秦国发展篇生逢乱世,身不由己(3)(第5/6页)
纵观秦昭襄王一生,他取得这种举世瞩目的功绩并不是偶然,年轻时他就注重加强个人素质的培养,建设性地强调君主集权和重用布衣客卿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他任用贤能,打击了秦国的分封贵族,创造性地为秦国选择了一条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道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秦国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纵观秦昭襄王的一生,是不断斗争的一生。他少年继位,由于年龄的关系,母亲宣太后一直手持大权,在范雎到来秦国之前,宣太后和外戚魏冉,一直对秦国的政局起着导向作用。作为一个有志的君主,母亲亲戚的专权,旧贵族旧势力的顽固,让他成了没有实权的花瓶君王,想按照自己的思路治理国家,非常困难。
困扰秦昭襄王的国内政治格局,其实在其他诸侯国中同样存在,战国时期,贵族掌权不仅是一种潮流,更是时代使然,由于没有有效的监管制度,贵族们权力巨大,甚至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治国需要能臣,而行政资源掌握在贵族手里,他们没有能力,却广招门客,贤能之士没有门路,只能做贵族们的帮闲人。
秦昭襄王找到了制约国家发展的原因所在,为了能招纳贤才为秦国所用,他大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引用“不问出身只唯才”的干部任用体系,吸引了包括范雎在内的人才争相赴秦应聘,在范雎的辅助下,秦昭襄王一步步将王权集中。制度的开放,政治的清明,为秦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秦昭襄王的任期内,他在范雎谋士的帮助下,实现了政权的稳固,国家权力高度向君王集中,军事实力强横,秦昭襄王为实现一名能手握国政、独断专谋、操生杀大权的真正国君殚精竭虑,他所构建的国家政治体系成为后来始皇帝组建国家的样板工程,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实现皇权的无限性提供了探索。
安国君嬴柱在漫长而又焦急的等待中听到了老爸的死讯。老爸死后,他还没来得及痛哭,就按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了王位,史称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守灵生活,托老爸的福,嬴子楚也终于熬上了太子的宝座,当然他不知道的是仅仅一年后,被酒色榨干身体的安国君就给他腾出了秦国的王位。
为了显示对老爸秦昭襄王在天之灵的尊重,秦孝文王签署秦国君王令,要求全国一年内不动干戈,这对常年遭受征战之苦的秦国乃至天下百姓们来说,绝对是一个利好消息。和平才会有发展,就在这一年,秦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在蜀郡守李冰的带领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
秦昭襄王不愧为有着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很有发展的眼光,很早就明白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在秦国争到蜀国的地盘后,蜀地就成了秦国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基地,为了让这个大粮仓实现连年丰收,他在蜀地任命了李冰做郡守,这个李冰虽不懂军事、也不热衷政治,却是一个合格的水利工程师。
在秦昭襄王的提名之下,蜀国郡守李冰兼任包工头,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伟大工程的修建又一次证明了秦昭襄王的眼光独到。都江堰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设计之巧妙,就是用现代水利工程学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也找不出李冰设计上的瑕疵,李冰也因此工程获得了战国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师这一称号。
秦孝文王在为老爸昭襄王守灵的过程中,要求全国一年内不得妄动干戈,秦国成了本年度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就在秦国建立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同时,其他六国显然没有这种觉悟,没有了秦国的压抑,长期绷紧的神经慢慢放松起来,为了显示自己国家的存在,他们开始蠢蠢欲动。
燕国在战国七雄之中一直清心寡欲,这也难怪,燕国国土面积很小,又处在土地贫瘠的边境地区,开发潜力不大。燕王本着务实的原则,注重止战息兵,把国家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当中,本身爱好和平,再加上有易水作屏障,燕国跟其他国家一向相处和睦,生活平静,不过这一切在乐毅到燕国后发生了改变。
乐毅是当时闻名各国的军事明星,就连后世的诸葛亮也是乐毅的崇拜者之一,他的才能可见一斑。乐毅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展示,那是要感谢秦昭襄王的,六国伐齐选举他为总司令,率领联军取得辉煌战果,战后他在领导的同意下率军直逼齐国首都,燕国在那场战争中,尝到了打仗的甜头,总想找个机会再发一次战争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