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秦国发展篇生逢乱世,身不由己(1)(第5/6页)

平原君带领着赵国的求援小分队向楚国进发,到了楚国首都,拜会了楚考烈王。两个人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进行了友好交谈,楚考烈王肯定了楚、赵两国的传统友谊,重申邯郸是赵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在发兵救赵的事情上,任凭平原君嘴皮子磨破,楚考烈王都无动于衷,一直顾左右而言他,不正面回答。

平原君劝说楚考烈王发兵救赵,谈判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中午毫无结果。平原君很执著,准备想办法再好好劝劝楚考烈王,可站在一旁的门客毛遂不干了,他早上没吃早饭,此时已是饥肠辘辘,实在是忍受不住了。抱住成不成别耽误吃饭的想法,毛遂豁出去了,开始了一段永留史册的对话。

毛遂看到在发兵救赵的问题上,楚考烈王不明确表态,心想:看来平原君不一定能搞定楚考烈王,非我出马不可了,他快步走上前对楚考烈王说:“赵国本来想帮楚国一把,楚国怎么扭扭捏捏的?”楚考烈王虽然知道不和傻子生气的道理,可还是觉得很不舒服。

楚王被毛遂一顿嘲讽,当时就骂道:我和你老板说话,你算什么东西,这有你说话的资格吗?毛遂听后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大声叫道:大王,你现在敢乱叫,只是仗着人多罢了,不过你人再多,但也快不过我的剑,信不信我现在拔剑你现在就得死在我的面前,别把话说死,别把路走绝。吓得楚王不敢再言语。

毛遂又讲道:打狗也要看主人,当着我老板的面,不要骂我,要给我们老板足够的尊重。话说商汤和周文王一开始都是只拥有屁大的一块地方。但最终他们都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过人的智慧和容人的气量,目前秦国攻赵,难道就不会攻楚吗?

毛遂为了成功打动楚考烈王出兵救赵,他告诉楚考烈王赵国之所以向楚国搬兵,除了赵国的确需要楚国帮助外,更重要的是赵国想帮楚国洗刷两个耻辱:楚怀王被秦国俘虏,最后客死异乡;楚国的郢都被白起夺走,逼得楚国迁都。国仇家恨任何一条都应该去和秦国拼一拼,而现在秦国国内空虚,正是最好时机。

毛遂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楚王忽悠得幡然醒悟,其实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先人在秦国人面前受到的屈辱,可考虑到楚国与秦国的军事差距,他一忍再忍,这次几国联手攻打士气低落的秦军,胜利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这样一来不但卖给了赵国人情,还能报仇雪耻,于是他与平原君喝了血酒,歃血为盟。

毛遂是个有个性的人,打人专打脸,当众回顾了楚国被秦国侵略的屈辱历史史实,把楚考烈王说得无地自容,国恨家仇都放着不报,是太窝囊了。楚考烈王就委派春申君,率军奔赴赵国的前线。毛遂作为一个小人物,却改变了历史,因此留下了“毛遂自荐”的成语,也为无数求职者找到了主动出击的历史依据。

就在平原君劝说楚国出兵的同时,赵成王也给魏安釐王发出了求救信号。虽然赵成王对楚国救赵没有把握,但对魏国,他觉得肯定能搬来救兵,因为赵国和魏国有亲戚关系,魏国信陵君是平原君赵胜的小舅子。果然看着这层关系的面子上,魏安釐王毫不犹豫就派大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

秦昭襄王接到线报,魏国成立抗秦援赵志愿军,以晋鄙为总司令救赵,秦国马上要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为了阻止魏国援赵,秦昭襄王派人威胁魏安釐王,说打完了赵国就去灭魏。利益面前,亲戚就不重要了,魏安釐王思前想后,考虑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魏国的主题,就下令让晋鄙驻守邺城,停止前进。

魏安釐王别看治理国家不怎么样,可厚黑学倒学得不错,秦国威胁他退兵,他在恐惧中玩了一个花招,并没有让晋鄙撤军,而是驻扎在前线邺城,让晋鄙以军事观察员的身份随时观望战果,准备坐山观虎斗,等到两败俱伤再找机会收拾残局。

魏安釐王打消了救赵的念头之后,赵王便向他小舅子魏国公子信陵君求救。信陵君看到姐夫有难,如坐针毡,反复回忆往日的亲情,心里很不是滋味。

信陵君不愧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看到魏安釐王准备坐等渔翁之利,他等不下去了,毕竟姐姐、外甥、外甥女都在邯郸城内,随时都有丧命的危险。信陵君失去了理智,他决定率领自己的上千门客,自费救赵,并决心去创造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