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赌注(三)(第3/4页)

“这是为何?”

“欲要取之,必先予之!——本官现在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说道这里,谢安深深吸了口气,拿起了自己所记录的几个疑点。

怪不得长孙湘雨要选择在低洼处设营……

原来是她不想叫秦关的叛军发现,她是斜着向秦关挖隧道的。

从那些隧道侧面图纸所显示,每个坑洞深达数十丈,按理来说,周军位置比秦关低了那么多,是不需要挖地那么深的。

怪不得长孙湘雨要频繁向秦关挖隧道,使得秦关叛军掘开秦关渠,引水灌入地底……

原来她本来就是打算让秦关叛军掘开秦关渠!

在此之前,谢安也曾想过,长孙湘雨这么做是不是想让叛军自己掘了秦关下的土,使得秦关下的土地无法承受秦关的重量而倒塌。

但是,这个结论实在经不起推敲,难道秦关上的叛军是傻子么?难道他们不知道掘了地基房子会倒?想想都知道,对方也不会胡乱地开挖。

他们唯一的疏忽,就是将秦关渠的水灌入了地底……

这些人没有考虑到秦关附近的土壤为黄土,会因为秦关渠水势的冲刷,使得秦关地底下的土壤脱落,随着水势,沿着长孙湘雨所挖的暗河冲到弘农涧。

这样说来,长孙湘雨就是考虑了冲刷泥土这方面的事,所以才叫人斜着挖么?尽量避免水中的泥沙沉淀,堵住了暗河。

由于秦关地处高势,而长孙湘雨又是叫人斜着挖向秦关,使得秦关底下的土壤,外侧厚,内侧薄,而随着秦关渠水势的冲刷下,这种现象会随着时间愈来愈明显,一旦内侧的土壤变得太薄,而无法承受住秦关的重量,便会缓缓地朝内侧倾斜。

一毫米,两毫米,一旦超过了界限,秦关那重达千万吨的重量,会渐渐压在秦关那直角梯形般的内侧直角上,由于受力面积的减少,使得内侧的土壤压强变大,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愈发加剧内侧土壤的下陷速度,从而使得整座秦关朝内侧倾斜……

而更不妙的是,此前秦关叛军见长孙湘雨挖隧道,自己主动也在秦关内侧沿着城墙挖了一圈,还灌入了秦关渠的水,因而泡软了地质,这样一来,秦关向内侧倾斜的速度会变得愈加快……

这样想想,长孙湘雨口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指的多半就是九、十月份黄河汛期时的水势,是否能够冲垮秦关底下的地基了。

最九、十月份黄河汛期,竟然还掘开了秦关渠,而不是将其封闭,这或许就是叛军最大的失误了!

不!

最大的失误应该是,他们不该在掘松了秦关下的地基后,还往里面灌水……

也不对,他们压根就不能动秦关下的地基,当初秦人放水淹六国军队的时候,那可是突然放水,前后不过一日,可那些叛军倒好,足足放了近一个月,以为秦关的地基是水泥么?

那是黄土啊,那是最容易崩塌的黄土啊!

而说到长孙湘雨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是呈扇形般朝秦关挖隧道,中心点在秦关之下,这样一来,秦关之下的土壤流失会愈加严重,从而导致大面积塌方,但是周军这一边,却因为几条隧道相隔甚远,就算出现塌方,也不过是局部,并不会影响到整个军营。

从一开始,秦关的守军就被长孙湘雨这个女人牵着鼻子走呢……

如果他们没有被长孙湘雨挖隧道的举动所蒙蔽,没有惊慌失措地也跟着挖地道,甚至还往里面灌水,或许,这仗还有地打……

不对,如果他们不往地底的隧道灌水的话,这个女人多半就顺势用挖地道的战术攻入关内去了,毕竟周军有十五万,秦关内的叛军才六万,一轮一轮地耗,也足以耗死他们。

再者,倘若秦关叛军不灌水,长孙湘雨多半也会叫人挖塌秦关之下的地基……

但无论如何,至少周军的损失显然要比如今严重地多。

要知道眼下,周军军营内的士卒除了泡了二十余日的积水,士气有些低落之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而秦关的叛军……

却已失去了一座能够让他们视为屏障般的雄关……

想到这里,谢安微微叹了口气,替秦关的叛军感到悲哀。

“好一个威慑啊……”

谢安苦笑着摇了摇头。

不难想象,过些日子,当秦关叛军眼睁睁看着自己面前的雄关轰然倾倒时,他们还会有斗志与周军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