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上) 第二十章 碧蹄馆(第6/10页)

高阳城是一个极小的城砦,其实并不适宜防守。拼杀到了现在,李如松也终于有些绝望了,眼前的日军漫天遍野,怎么杀都杀不完。即便他的辽东铁骑们以一当十,可数量毕竟太少了。这些明军士兵已经持续作战两个时辰,早已是精疲力尽,全靠一口气撑着才战斗不止。眼看侧翼日军的迂回部队就要进占碧蹄馆,如果这最后的逃生通道被日军关闭,那么“主帅被擒杀”这条耻辱记录,就即将诞生。

正在危机时刻,只听一声炮响,从惠阴山中杀出一彪人马来,直入敌阵,杀退了负责封口的日军,把已经筋疲力尽的明军接应进了阵内。

看着那旗号上大大的“杨”字,李如松如释重负,一直紧绷着的肌肉突然松了下来。

来人正是他手下的大将杨元。原来杨元接到李如松的命令以后,不敢怠慢,急急忙忙带了本部士兵朝着汉城赶来,沿途还收拢了些陆续往前赶路的明军士兵,抵达高阳城下时大约有五千多人。

这可真是无比宝贵的生力军。

更难得的是,杨元居然还带来了一个炮营。炮声一响,明军的士气立刻回升了。日本人却吓得变了脸色,马上放缓了攻击。连杨元自己也没想到,这个炮营,虽然没有正式接战,却是后来明军能顺利脱险的关键。

会合以后,杨元等人建议李如松赶快撤退,由他们来断后,李如松却摇了摇头,再次否决了撤退的建议。

李如松很清楚,明军在临津江东侧的总兵力才一万上下,而日军兵力却有三、四万之多。如果此时他们撤退,一旦被日军从后追击掩杀,恐怕一口气能杀到开城的城下。到了那时候,局面便糜烂到不可收拾了。

诸将当下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办?”

李如松眼皮都没抬,只吐出俩字:“反攻。”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进攻,进攻,再进攻,这就是李如松在碧蹄馆前的抉择——即便身陷绝境,李如松也依然始终保持着过人的冷静。他犀利的军事眼光,能瞬间从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选出唯一的一条正确道路。

此刻,他已经彻底算出了日军主将们的心思。

日军最怕的,是他身后那个并不存在的明军的主力,因此小早川才会不要命地发动快速攻势,把剩余的全部一万四千人一次压上,希望早一步打败李如松的三千多人。

杨元的援军才五、六千人,这事李如松知道,可宇喜多秀家和小早川隆景不知道。他们一定在猜测,杨元这支军队,是不是明军大部队的前哨;明军以及可怕的火炮部队是不是已经进入惠阴山,正阴沉沉地透过山上的树叶朝这里望过来。

五多千援军和大炮的吼声,已经让日军内心开始嘀咕。如果明军在此时发动反击,日军指挥官的猜疑就会变成一个确定的答案:如果没有大军在后,这支疲惫不堪的孤军怎么敢有恃无恐地反咬一口?明军主力肯定快到了,他们想拖住我们,好等主力赶到逼迫我们进行决战。

这会对日军造成多大的恐慌,可想而知——既然之前已经唱了一次空城计,李如松决心再唱一次,把这出空城计坚决演到底。

日军的攻势这时已经趋缓,他们发现明军有新的援军赶到,心中正升起一股不安。而在两侧高山上的日军将领们忽然发现,原本穷途末路的明军和新到的明军合流后,调转了马头,排列好队形,居然……居然开始反击了!

日军诸部一时骇然,纷纷后撤。明军骑兵压上了一段距离,见日军退后到足够的安全距离后,才开始停了下来。这时,李如松才吩咐由杨元的五千生力军分几路交替掩护断后,让全军退入惠阴山中。

先前吃了大亏的日军先锋井上景贞和侧翼的立花宗茂,见压上的明军只是虚晃一枪,不进反退,顿时又想来占点便宜,当下嗷嗷叫着又追了上来。

只是明军的撤退,依然维持了之前的规范:士兵先退,将官跟着李如松为全军断后。

李如松见日军居然还想追击,顿时大怒,再次率诸将和家丁往返骑射,与追击的井上景贞和立花宗茂部混战起来。激战中李如松的战马突然被近处的日军铁炮所惊,将他掀落马下,这是他第四次落马了——李如松的战马阵亡率实在是太高了,估计这次替换上来的战马也不怎么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