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上) 第二十章 碧蹄馆(第2/10页)

在开战之前,十时连久本来被安排在第二阵,他找到立花宗茂,说小野和米多比都是立花家的中流砥柱,不能出事,毅然以苍老之身担任先锋。想必在那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必然会战死在此次战事中吧。

立花宗茂没有时间惋惜老将的死,他率军趁大雾杀出小丸山,突然出现在明军侧后。明军被这股从雾中杀出来的日军吓了一大跳,一时间陷入混乱。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和正面的小野镇幸趁机大声鼓噪,挥军猛攻,把明军的阵型冲乱了。

上午十时许,明军在日军两面强力压迫下被迫北移,三千人退到大路东侧的望客岘北,重整队形。日军虽然依靠立花宗茂的奇兵突袭迫退了敌人,可敌我双方兵力相当,立花凭着手里这点兵力,无论如何也吃不下这块肥肉。

奇袭的效果很快就消失了。明军迅速整理好了队形,恢复镇定,与日军又形成了对峙局面。

双方的牌都打完了,剩下的便是实打实的正面肉搏战。明军和日军都打出了脾气,战斗打到最激烈的时候,立花家大将池边永晟战死,连主将立花宗茂的铠甲上都插满了箭支,看起来象是一只刺猬。这位闻名西国的武者,只能暂时从前线退下来,在小丸山上喘息。

战斗持续到中午十一点左右,排在第二阵的黑田长政所部的五千人匆匆赶到,替下差不多精疲力尽的立花宗茂,展开了优势兵力。这才迫使明军开始后退。

至此,碧蹄馆之役第一阶段的前哨战结束,战斗暂时告一段落。

有日本学者声称这一战是立花宗茂精心策划的一场诱敌战,具体的战略是:十时连久孤军示弱,以五百人先击溃了三千敌军,又把六、七千名敌人主力吸引过来,然后本队在侧翼发动奇袭,最后杀死明军两千多人,敌人仓皇而逃,是场大胜利。

这个推论的基础首先就不存在的。明军在这场遭遇战里的参战人数,最多只有三千人,立花宗茂所部是三千二百人,日军兵力比明军还多一点。日军所谓的“六七千明军”,只存在于他们的幻想。

且从战斗过程具体分析。在开战之前,立花宗茂确知的情报,只有“查大受五百骑袭来”的消息。对付这点明军,他不可能也没必要实施示弱战略,正确的做法是迅速移动本队支援前锋,构成局部兵力优势——立花宗茂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等到十时所部和小野所部合流之后,总兵力为一千二百人,但之前阵亡了一百三十多人,因此这时兵力大约是一千出头,开始反击查大受。这个阶段日军占有优势,宗茂也不可能采取示弱战略。

等到明军后续的两千多骑兵赶来支援的时候,十时连久立刻在前线陷入苦战。在这种情况之下,宗茂已没时间策划也不需要策划所谓“示弱诱敌”,因为十时连久加上小野部,早就已经“弱势”得一塌糊涂,根本不用演。

换句话说,从立花宗茂出兵开始,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来实行“示弱战略”。所以结论是,这个“示弱”的说法,是为了美化立花宗茂能征善战的形象附会而来的。他确实作出了迂回奇袭的决定,是一招好棋,但这只是一名优秀将领对战场情况的一种活用,是临时起意,而非处心积虑的策划。

从战斗的结果来说,日方的记录也颇值得商榷。《征伐记》、《黑田家记》、《毛利家记》、《安西军策》、《立花朝鲜记》等第一手史料众口一词,认为立花宗茂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大胜利,杀敌数从两千到六百不等。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历史研究现象。当我们阅读史料时,经常能发现记录者出于某种目的,极力渲染战争中某一方的英雄事迹,但他们又经常顾头不顾腚,一不留神就在别处记录里留下些许矛盾的细节,最后泄了自己的老底。

对于这场遭遇战,我们无须去深究在战斗中立花诸臣到底有多么骁勇善战,上述史料在吹嘘完以后,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细节,如《征伐记》说“长政疾驰来援,遂以统茂归”;而《黑田家记》则说“宗茂铠上矢如猬毛,登小丘而休,长政代奋战,明军退”。

日方的记录光顾着吹嘘立花宗茂的武勇,却忘记把结局改一改。

从《黑田家记》里“长政代奋战,明军退”的描写,可以反推回去证明,明军在与立花宗茂的战斗中,根本就没有落荒逃跑,反而是步步紧逼,所谓的“登小丘而休”,分明是立花宗茂本人反被明军压迫到了小丸山山上。直到黑田长政赶来支援,接过立花部投入战斗,明军才退去,黑田才有机会“遂以统茂归”,把他救出来。一个“代”字和一个“归”字,让之前的吹嘘泻了底,这么窘迫的遭遇,实在不是胜利者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