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上) 第十九章 南兵北兵(第4/7页)
这个时候,乱象的迹象已经出现,许多明军伤员在转运的路上,吃不到饭,喝不到水,李如松急了眼,派人持他旗牌去沿路敲打朝鲜官员,勒令他们必须优先考虑照顾明军伤员。大明方面的后勤官们也全都急了眼——前方武官拿下了平壤,朝中接了大捷报告,这个时候如果后方文官连伤员都保不住,真是后患无穷。一旦辽东军团随便哪位将领因此发难,文官们就全完了。因此户部主事艾自薪甚至不顾会引发外交问题,以联军司令部的身份连续杖责了中枢府事金应南、户曹参判闵汝庆和义州牧使黄进三名朝鲜高级官员……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李如松唯一的选择,是继续前进。他不得不进。
后方没粮,那么就只能去前方找,前方有开城与汉城。汉城附近的龙山仓里就储积着大量粮草,只要占领汉城,补给危机迎刃而解。
更何况,李如松也不太想留在平壤,整日面对着南军将领怨愤的眼神。
就在平壤城陷落的第二天,他的弟弟李如柏已经马不停蹄地向东做了试探进攻。初九日李如柏进占黄州,初十抵达人去城空的凤山。随即李如柏又带了一百多名家丁,前往查探釰水,结果没找到敌人,只得回到凤山,旋即进据平山等地。
初十一日,李如柏所部开始进攻驻守白川的黑田长政军团。小西行长在此前劝黑田长政一起走,黑田长政说你们先走吧,我一枪不放就撤退,实在说不过去。小西行长只能先自己撤退。
日方资料《黑田家记》里说一月十一日进攻白川的明军共计三万人,这个数字是不准确的。除去之前的损失和平壤附近诸城的驻留部队,明军此时能动员的兵力总数,大概也就是三万多人,不可能在十日全扑向白川。按宋应昌在《报石司马书》,也就是给石星的信中所说,明军此刻有三部未到朝鲜,既后来播州叛乱的杨应龙带的五千人,刘綎的川军五千人,而延绥游击高彻一千七百人又留驻防虏,因此明军在朝鲜的数量为“已到兵丁三万八千五百三十七名,且内多疲弱不堪,临阵所选精锐不过二万”。所以满打满算,能够给李如柏的进攻兵力理论上最多能有一万人,但鉴于当时平壤的粮草储备及明军状况,我认为很可能有七、八千就不错了。
此时黑田长政在白川只有六千多人,只及李如柏兵力的一半多,但他还是决定打上一仗。
在江阴寨,明军首先遭遇了黑田所部粟山四郎右卫门的殊死抵抗,互有伤亡。当李如柏的先锋部队突入到白川城下的时候,黑田长政集中了优势铁炮兵力,猛烈还击。明军唯恐伤亡过大,遂后退结营,双方转入相持。
但是这种相持肯定不能长久。明军的主力军团已经在路上,当大明的火炮部队赶到,以白川这种小城的城防,恐怕比平壤还惨,连一个上午都支撑不住。
但黑田长政也是个牛脾气,就是不走。
不肯走的不只是他,还有第六军团的军团长小早川隆景。这个老头子驻屯在白川以东的开城,可战之兵有一万人,自忖也能与明军掰掰腕子。
他自诩为智将,却屡屡在朝鲜吃瘪,老人的自尊心有点受不了,决定在开城跟明军打一仗,挽回自己的声誉。
他们不走,自然有人叫他们走。
平壤失陷之后,日军汉城总部相当震动。宇喜多秀家和三奉行商议之后,作出战略收缩的决定,命令平壤以北的日军全部集结到汉城。
可如今黑田长政和小早川隆景这两个犟种不走,会严重影响日军的行动计划。秀家没办法,只能请安国寺惠琼前往游说。
安国寺惠琼是个和尚外交家,口舌灵便。一月十四日,他先去找黑田长政,劝他早日退回汉城在宽阔地域与敌人进行决战。长政脑袋摇的像是个拨浪鼓,说看到敌人就跑,别说个人名誉了,国家都会因此而遭遇耻辱。安国寺惠琼在长政这里碰了一鼻子灰,又去开城找老上级小早川隆景。
想不到隆景的回答是:我自从渡海过来,就没打算活着回去。今日与明军交战而死,也算老兵死得其所!
安国寺惠琼无功而返,秀家只得又请出了大谷吉继前去游说。
大谷吉继是三奉行之一,身份尊贵,朝鲜战区的任何决定,都必须经过他与石田、增田两位奉行与秀家的认可,才能执行。对待大谷,隆景不可能像对待自己老部下那么不客气,不能拂了人家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