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上) 第十六章 我来了李如松(第3/8页)
但令李山甫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些大明的火炮:灭虏炮、大将军箭、虎蹲炮、佛狼机炮,还有更多型号他认不出来。李山甫试图数清楚它们的数量,但是失败了,光是他眼前看到的,就有四十多辆,远处还有更多。这些巨大的钢铁怪物被骡马拖曳着,炮口用稻草与布幔蒙住,排成一条长龙碾过被冻硬了的辽东土地,安静地向着朝鲜进发。
这些火炮都是宋应昌殚精竭虑从全国各地调拨而来的,编入明军序列。他和薛藩一样,仔细地研究过日本人的作战方式。薛藩认为,反击日本人的战术应该多多准备藤甲、鸟铳,与之针锋相对;但宋应昌的观点略有不同,他觉得对付日本人的铁炮战术,没必要跟他们针锋相对。
他们用枪,咱们就用炮!
尽管日本人也管自己的武器叫做铁炮,但很快他们就会知道,同样是“炮”,威力与射程却是天壤之别。后来的战争进展证明,宋应昌是有远见的,明军的远程大炮成为了日本人的噩梦,成为明军最为锋利的一柄武器。
这些大明的精锐军队渡过鸭绿江时,担任渡江总指挥的袁黄正站在岸边,注视着人如虎、马如龙的长长队列,激动到不能自已。这位老人从年轻时就与倭寇结下血海深仇,转眼这么多年,他终于可以一偿夙愿,以大明铁骑去剿灭日本鬼子。
在凛冽的寒风中,袁黄对着明军的队伍振臂高呼:“此汝曹封侯地也!”
万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提督带领四万明军抵达义州,得到了朝鲜国王李昖的热烈欢迎。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互相恭维,李昖还特别赐了一把宝刀给李如松以及麾下三员大将杨元、李如柏和张世爵。李如松则请李昖检阅了大明的无敌军团。
李昖为了让李如松感受朝鲜人民宾至如归的热情,还给他说了一个故事。
相传义州自古以来就有几句歌谣:“莫佐理坪。尽为江水所破。当有白马将军。从马耳山出來。”这几句歌谣是什么意思呢?
莫佐理坪是义州城西边靠近鸭绿江的一片农地,靠近麟山堡与统江亭。鸭绿江的河道逐年南侵,逐渐侵蚀了莫佐理坪的土地。而在这段鸭绿江的对岸,恰好是一座叫做马耳山的高山。更巧的是,李如松提督渡江而来,恰好正是骑的白马,古老的民谣终于在今天得到了验证!
真是难为了朝鲜君臣,为了讨个好彩头,编出这么一个蹩脚的歌谣。不过还有比这歌谣更蹩脚的,有人还为李如松的渡江还赋诗一首:
将军一处电光飞,白马金鞍赤锦衣。
玉节高临云外迥,天戈遥指日边归。
胸中韬略全无敌,帐下雄兵藉虎威。
鸭绿江头雷鼓震,东人加额望旌旗。
说实话,这也就是《三国演义》“后人有诗赞曰”的水平。
不过拍马匹这种东西,怎么都不嫌多。李如松被朝鲜君臣围在当中你一句我一言地夸奖,心花怒放,虚荣心是蹭蹭地往上飚。
李大提督被捧得高兴了,也懂得投李报桃。他一挥手,公布了明军的作战时间表:万历二十年二十五日渡江,万历二十一年正月攻克平壤,二月份收复汉城,三月份解放朝鲜全部领土。
这是一份野心勃勃的计划。日军此时在朝鲜尚有十几万人,以四万明军的实力,要恢复全部领土实在是件有难度的事情。
可李如松正在兴头上,大手一挥,又拿出了一份更大胆的计划:他想绕过平壤不打,找一条偏路直插汉城。这个计划带有鲜明的李如松风格,他在辽东作战时,就很喜欢轻军暗出,直捣敌巢,这次还想故伎重演。朝鲜人听了就晕了,赶紧说提督大人,这个这个……我们朝鲜多山,不利于行军,提督大人您喝高了……李如松这才打消了念头。
明军最终的作战计划,是由袁黄完成的。就在李如松在义州兴高采烈地喝酒赴宴时,这位大明才子正在辽东苦心孤诣地盯着朝鲜地图发呆。
袁黄综合了多方面的意见,发现日军自从去年之后就一直收缩在平壤附近。于是,他决定让明军走祖承训的老路,即从义州至定州、安州,然后进抵肃宁、顺安,从西侧发起对平壤的进攻。这条路基本是直线,路面比较宽阔,沿途驿馆、兵站设施相对完整,无论是行军还是运输辎重都比较方便。尤其是明军还带了许多大炮,如果不走大路,翻越朝鲜的崇山峻岭将是件极其艰苦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