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上) 第九章 败北(第2/6页)
主力陆陆续续都集结到了七星门外,这次他们终于看到了日军守军。祖承训一声令下,五千人马一齐呐喊,声威震天。朝鲜军与明军围住七星门,箭矢如同泼水一般朝城头飞去。《乱中杂录》记载的“喊杀连天,矢石如雨”,应该就是指在七星门前的战斗。
负责镇守七星门的,是第一军团副将松浦镇信的侄子松浦源次郎定,年轻人才二十一岁,所以身旁还跟着松浦家的一位老臣子日高喜,以及三百人的部属。当明军突然出现在城下的时候,猝不及防的日军立刻大乱,日高喜还没明白怎么回事,便稀里糊涂地战死沙场,松浦源次郎定依仗着手脚麻利,侥幸逃脱。
日高喜的战死,是一个略带喜感的误会。
日军此时在平壤城中的总兵力并没有多少,主将小西行长虽在,可主力都分散在平安道,疲于应付各路义军,还得肩负着从后方督运粮草辎重的重任——李舜臣已经掐断了海上运补线,日本人只能走旱路翻山越岭——所以这个时候平壤城内的日军总兵力,应该只有五千人或者更少。
小西行长很早的时候,便已经觉察到明军的行动了,可他手底下的兵力不足以出城迎击,因此便制定了一个诱敌深入的作战计划。
他首先主动出击,打掉了大明、朝鲜在顺安设下的耳目——佟大刚即在是战中阵亡——使来袭的明军无法得到平壤城的真实动态,然后迅速退缩到城内,弃守外、中二城,示敌以弱,把真正的杀着留在了内城。各门守将接到的命令是,一看到明军袭来,马上后撤,不必恋战。
松浦源次郎定和日高喜也接到了这条命令,但他和其他日军将领没有想到的是,祖承训来得太快了。
按照日军预计,明军怎么也得十八、九号才能赶到,没料到祖承训一路催促着,明军趁夜冒雨,在十七号便赶到了平壤城下。
恰好十七日的清晨又是个雨天,视野受到了很大限制。烟雨濛濛,没人发现明军已经靠近。
所以当明军从雨中冲到七星门城下时,日高喜还没作好任何诱敌的心理准备。明朝联军的第一轮箭雨,便把这个倒霉鬼送进了西天。可以这么说,他的阵亡,纯粹是因为敌人没有严格遵守时刻表的结果。
据说日高喜的遗体被送回日本国后,还死不瞑目,一直闹鬼作祟,成为壹歧地方的著名鬼故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换了谁在这种场合阵亡,都不会甘心吧。
日高喜的阵亡,证明了第一次平壤城之战本质上属于一场遭遇战。日军并没有成竹在胸,坐等明军踏入陷阱——事实正好相反,在明军进攻的初期,日军根本毫无防备,还一度陷入了混乱。
如果小西行长从一开始就设下圈套的话,根本没必要让松浦家承受这么大的风险,赔上一员老将和一名亲族。
明军阵斩日高喜,吓退了松浦定,一时间士气大振,很快便驱散了七星门的守敌。但祖承训这时候仍旧没动,打的这么轻易,他心中还是有些不放心,还想再等等。
他还想等,日本人却不想再等了。就在七星门饱受攻击之时,大同门的守军害怕了。
大同门位于内城东侧,与内城东北的七星门距离很近。这里的守军看到同伴猝然遇袭,慌不择路,打开了大同门朝外跑去。大同门外有一个瓮城,外接通往开城的康庄大道,位置进可守,退可逃。
大同门守军的出逃,究竟是日军一早策划好的诱敌策略,还是日军确实想逃跑,已经无从判断,但这个举动,对这次战役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大同门守敌的出逃,很快被明军斥候侦知,迅速回报祖承训。祖承训见到敌人开城跑了,原本的疑心尽去。他大手一挥,史儒率领一千余名辽东铁骑一口气冲到城下。七星门的大门本来也没锁太严实,被明军几下子捣开了。大军一涌而入,松浦家的几名家臣试图抵抗,立刻便被格杀。
压制了七星门之后,祖承训让朝军在门口等着,然后吩咐史儒一马当先,杀入平壤内城,紧接着是戴朝弁部和祖承训的主力,鱼贯而入。明军选择的第一个城内建筑,是位于城市东部的大同馆。这倒不是这里的战略价值有多大,而是每次大明使者前往汉城路过平壤时,都会住在这里,明军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