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藩镇平服(第6/7页)
从淮西到平卢被平定,包括横海、卢龙等在内的诸多藩镇纷纷入朝进贡,进而表达对朝廷的忠心,这其中表现最为殷勤的当属历来号称极为沉稳的宣武节度使韩弘。
韩弘曾经因为李纯偏袒李光颜的问题,而在战争中消极怠工,虽然在李纯平定藩镇的过程中,他并没有什么出格的表现,但前边说过他内心始终有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想法。
现在随着平卢的平定,韩弘开始主动向朝廷进贡。据史料记载,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韩弘进贡绢布共计35万匹,银器270件,并主动入朝觐见李纯,这远比元和八年(813年)进贡绢布500匹态度要积极得多,而且韩弘见到李纯后要求辞去宣武节度使之职。
对于韩弘主动朝见并提出辞职的做法,李纯十分赞赏,因此他下令嘉奖韩弘。在诏令中,他首先肯定了韩弘多年来为朝廷出力,在平定藩镇时发挥的巨大作用,虽然同意他辞职的申请,但也不会冷落他,任命其为中书令之职。
韩弘入朝后,李纯派吏部尚书张弘靖兼平章事,代替韩弘出任宣武节度使,随着这个任命的下达,多年来一直让李纯放心不下的宣武镇问题也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历史评价
从唐代宗李豫在位的广德年间(763—764年)始封安史旧部、河北降将,藩镇割据开始形成,一直到李纯元和十四年(819年)扫平天下藩镇,帝国再归一统的前后六十多年里,代宗李豫、德宗李适甚至是在位极短的顺宗李诵都曾努力平定藩镇。然而,虽然他们取得过一些成功,但并没有彻底降伏藩镇。李纯却在短短的十多年里,先后平服了西川、夏绥、镇海、淮西、平卢、卢龙等大河南北的数十个藩镇,使安史之乱以来逐渐衰落的大唐帝国国势重新为之一振。虽然李纯的时代已经无法达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辉煌程度,但李纯还是因此而成为实现国家中兴的君主,同时也是唐代中期以后唯一一位再度一统天下的皇帝。
那么为什么当大唐帝国的历史演进到李纯这里时,他能完成曾祖李豫、祖父李适、父亲李诵没能完成的任务,使得藩镇之祸能够被平定呢?这是历代研究唐代历史的人颇为感兴趣的问题。
其实,李纯平定藩镇成功,脱离不了两样东西,一是历史条件;二是个人品格。
先说历史条件。
李纯即位之初所面临的藩镇形势与代宗李豫、德宗李适在位时期大为不同。
对于这个问题,清代的王夫之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李纯在位的元和年间与李豫、李适在位的广德、贞元年间,藩镇的“势”,已经有所不同。在他看来,安史之乱的失败并不是朝廷的功劳,而是因为安、史发生内乱导致实力大减,而朝廷是坐享其成。不过安、史虽败,但藩镇的根基并没有被动摇。
前边我们详细分析过李豫之所以姑息安史降将,最终导致河朔三镇形成的具体原因,应该说这是大势使然,并不是因为李豫软弱。但到了李纯的元和年间,这种大势有所改变,曾经与安禄山、史思明共同造反然后割据一方的强将已经逐渐死去,取而代之的是儿子世袭制,但显然这些儿子们不如他们的那些老子们,或者是纨绔子弟,或者沉溺于酒色,其部将们也全都不再像最初那样忠诚,而是心怀异志,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富贵行事。这样一来凡是叛逆的,朝廷只要征讨,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如李锜、杨惠琳、吴元济之流;或者是完全忠于朝廷的,如田兴。
王夫之“势”的观点虽然比较抽象,但他却点出了六十余年来藩镇内部人员构成的一些变化,看出李纯和李豫、李适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还是比较精准的。
当然,任何时代都有其传承性,李豫、李适时代的诸多方面改革也为李纯平定藩镇创造了条件。虽然李豫、李适时代未能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但他们为了解决藩镇问题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所实行的一些措施,为李纯提供了平定藩镇的条件。
从经济角度来看,李豫、李适时代承天下大乱之后,朝廷的财政体系遭到严重破坏,百姓逃亡尚未归复。李豫时代为了解决财政问题重用刘晏整顿财政,后来又重用杨炎实行两税法,使得到了李适时代,朝廷财政收入达到一千三百万六千七十贯,而且盐利还没算在内,比李豫在位的大历末年税收增加一倍。据后来元和年间的宰相杜佑所编的《通鉴》记载,实行两税法后,朝廷每年可以收到税收三千万贯。元和初年,虽然税收已经无法达到帝国黄金时期开元年间的五千万贯,但比之安史之乱后及两税法实行初期,税收还是增加不少。尤其是李适在财政和资源积累问题上,充分吸取了当年对藩镇战争中朝廷财政匮乏的教训,不惜以各种手段来加强朝廷的财政力量,所以到了李纯的时代,朝廷财政有了基础保障,因而能够凭借祖父李适积累下的财富(因德宗府库之积),进行征讨藩镇的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