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讨淮西(第8/18页)

经过半个多月的认真审讯核查,张晏等人对刺杀武元衡和裴度的罪状供认不讳。于是,李纯在六月二十八日发布《诛杀武元衡贼张晏等敕》,下令处死张晏等八人。

当时凶手是在成德进奏院里被抓到的,从表面上看好像成德镇的王承宗是幕后主谋,而且王承宗也的确上疏诋毁过武元衡。因为征讨淮西,李纯不想树敌过多,所以李纯在敕文中只字未提王承宗,但人们似乎更相信王承宗是这次袭击事件的始作俑者。

不过对于张晏等八个人是否就是杀害武元衡的凶手,刑部尚书张弘靖表示怀疑,他上疏请求李纯一定要谨慎处理这件事,但李纯并没有接受,依然下令将张晏等人处死。

当时李纯只想着及时破案,为武元衡和裴度报仇,同时也是为了挽回朝廷的脸面,他并不知道事实上袭击两位宰相的真凶另有其人。

这件事情一直到侦破一件谋反案方才真相大白。

圆净谋反案

宰相武元衡被害身亡,裴度身受重伤,反而激发了李纯继续加大对淮西用兵的力度。在裴度修养疗伤的二十多天里,李纯诏令宫中卫士驻扎通化坊日夜守卫,时刻保护裴度的安全。

袭击事件发生后,朝廷主张停止征讨淮西的大臣请求李纯免去裴度的官职进而安慰成德、平卢藩镇的情绪。李纯听到这样的意见后,顿时怒不可遏。

“如果罢免裴度,那就正好中了他们的奸计,朝廷从今以后再也没有纲纪可言,只要裴度还在,足破藩镇。”

这是李纯当时甩给那些大臣的话。

六月二十四日,在裴度尚未完全伤愈的情况下,李纯召裴度入宫密商平藩之事,并指示裴度今后如果有事不必等待在宣政殿上朝时再说,可以直接入延英殿奏见。六月二十五日,李纯颁布诏令,以裴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全面负责征讨淮西事宜。

作为武元衡的接替者,裴度也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向李纯建议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平定淮西。为了让裴度更加及时地了解前线的战况,李纯破除了宰相不得在家中见客的规定,特许裴度可以在家中会见各方人员。

裴度全面执掌征讨淮西事宜后,朝廷内自武元衡被杀后的惶恐气氛逐渐消失,朝臣们一致认为裴度有能力担当重任。同样,裴度的出山,也让藩镇们开始产生焦虑。

七月五日,李纯针对王承宗派刺客袭击宰相之事,颁布《绝王承宗朝贡赦》,追究王承宗的责任。在敕文中李纯虽然指明王承宗袭击宰相的罪状,但鉴于征讨淮西不便树敌过多,李纯只是断绝了王承宗的朝贡,没有继续深究。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王承宗是幕后主使时,平卢的李师道向所有人证明了他才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之所以李师道会站出来,原因在于他低估了李纯的信心,以及对裴度出山的顾虑。

李师道派人袭击宰相以后,原本认为李纯会因此被迫停止征讨淮西。但事实恰恰正相反,李纯不仅没有罢兵,反而继续增兵,并且重用裴度,实在有些不荡平淮西誓不为人的架势。在李师道看来,裴度是个和武元衡一样厉害的角色,裴度执掌征讨淮西事宜,丝毫不逊于武元衡。

眼下指望再派刺客进行二次暗杀已不现实,毕竟朝廷已经加强了戒备,因此李师道只得谋划采取另一种方式,准备在东都洛阳发动叛乱,再次迫使李纯罢兵。

七月七日,李师道与嵩山僧人圆净密谋,意图在东都洛阳发动兵变。之所以他会找到圆净,是因为圆净早年是史思明的部将,年轻时勇猛强悍,安史之乱平定后,削发为僧隐匿于嵩山之中,但仍与河北藩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此时圆净已经是个80岁的老人,但他依旧贼心不死,妄图有一天东山再起为史思明报仇。

圆净曾经向李师道献计,在伊阙(今河南伊川)、陆浑(今河南嵩县)两地十余处地方多多购置田地,然后聚集山棚(以打猎为生的山民)居住,供给他们衣食,以便将来在东都起事。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李师道觉得要想在东都制造混乱,圆净是个很好的人选。

当时李师道的平卢镇在洛阳设有进奏院,因为平卢将士强悍,他们往来其间朝廷官员全都不敢过问。在此之前淮西军队已经多次逼近东都洛阳,因此守卫洛阳的军队基本上都屯驻于伊阙,而洛阳城中的守备力量则相对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