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讨淮西(第5/18页)

韩愈在这里着重提醒皇帝李纯,不要因为某些大臣出于私心请求罢兵,就轻而易举地放弃征讨,也不要在淮西镇请求赦免时去轻易地赦免。站在皇帝李纯的角度,必须要做好将征讨淮西坚持到底的准备,直至最后的胜利,即使打上三年也要在所不惜。

五、从整个战略角度来看,韩愈认为征讨淮西要想取得胜利,朝廷在目前局势下不能树敌过多,尤其要稳住成德、平卢二镇,不能让它们与淮西镇联合起来。因为平卢的李师道、成德的王承宗,与淮西吴元济属于同一类人,现在他们听到朝廷讨伐吴元济,其内心必然有援救之意。只是因为两镇实力有限,不会公开支持吴元济,但朝廷应该采取措施提防他们暗中勾结。韩愈建议李纯应该立即下诏,说明朝廷本有意让吴元济担任节度使,只是担心他年少轻狂,所以暂时没有任命,可是吴元济不理解朝廷的良苦用心,抗拒朝命,擅自攻城略地,朝廷是迫不得已才进行征讨,朝廷征讨的用意在于使吴元济归顺,不会占有淮西的一寸土地。

韩愈提出上述建议,显然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在集中力量讨伐淮西的情况下,要想让王承宗、李师道不因自己也是世袭节度使而产生不安,就尽量使他们相信朝廷不会在平定淮西以后对成德、平卢有所图谋,防止他们倒向吴元济一边。

总体来看,韩愈的《论淮西事宜状》比较全面地指出了征讨淮西战争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很多见解都属于精辟之见。这在朝廷罢兵呼声极高的情况下,确实给了皇帝李纯巨大的支持。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李纯对待韩愈的这些建议的态度,但从后来李纯坚定不移地将征讨淮西进行到底的行动来看,韩愈的建议大多被李纯采纳了。同时也因为韩愈坚决支持李纯征讨淮西的立场,两年后韩愈被李纯任命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裴度的行军司马,和裴度一起奔赴征讨淮西前线进行督军。

韩愈凭借《论淮西事宜状》,使他在政治领域取得了成就,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韩愈文学成就的认同,远远大于他在政治领域的成就。原因在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

后人把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并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苏轼据此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文学主张,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作为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故宋人苏轼对他推崇备至,称他立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丰功伟绩。

谋杀

韩愈的《论淮西事宜状》让李纯信心大增,从而使得征讨淮西之役没有半途而废。一直到元和十年(815年)五月,征讨淮西之战已经进行了半年有余,虽然战场的形势并不十分乐观,但李纯讨平淮西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在这样一种现状下,五月二十六日,前线终于传来了好消息:李光颜在时曲击败淮西军队。

李光颜自受命出征以来,一直在陈州方向独当一面,进驻溵水河畔后,开始向时曲逼近。由于时曲距离郾城不远,淮西军队倾力进攻李光颜,企图逼迫其后撤。当时由于李光颜军营前的栅门被敌军封死,李光颜下令从左右两面自毁栅墙,领军奔出迎战。李光颜冲锋在前,一连四次反复冲击敌阵,敌军知道他是主将,便集中弓箭向他射击,李光颜身中数箭,依然奋战不止,官军士气于是为之大振,便跟着主将奋力冲杀,进而打败淮西军队,杀敌数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