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讨淮西(第11/18页)
依据当时的情况分析,李纯决定二讨成德,应该是得到了宰相裴度的支持,因为在史料中没有裴度阻止征讨成德的记载,而且元和十年底,朝廷宰相班子成员有裴度、张弘靖、韦贯之、李逢吉等人。张弘靖、韦贯之二人明确表示反对征讨成德,而裴度是个直率之人,如果他不赞成征讨成德,绝不会缄默不言。
元和十一年(816年)正月十七日,李纯正式发布《讨镇州王承宗制》。不过制书发布后,依然有大臣反对向河北用兵,韦贯之力主先征讨淮西,再讨王承宗,并请李纯一定要吸取当年德宗李适在位时泾原兵变的教训。对于韦贯之的建议,李纯根本未予理睬。
事实证明,二次征讨成德对于李纯最后平服藩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征讨成德开始以后,魏博镇接连取得胜利:
元和十一年(816年)正月,攻取成德武强(今河北武强),一胜。
二月二十三日,占领固城(今河北大名),二胜。
三月十八日,攻占乐寿(今河北献县),三胜。
四月三十日,于九门(今河北正定)斩杀成德军千余人,四胜。
七月六日,于南宫(今河北南宫),五胜。
这一连串的胜利,让李纯十分兴奋,同时也堵住了那些反对征讨成德大臣们的嘴。可是就在征讨成德一切顺利时,淮西战场传来了官军惨败的消息。
铁城之败
元和十年(815年)十月,李纯免去严绶的职务,任命韩弘为征讨淮西统帅,同时也任命高霞寓为唐、隋、邓节度使,专事进攻淮西西部地区。可是一直到元和十一年(816年)四月,高霞寓在西线一直没有采取大的进攻行动。
高霞寓,范阳人,自幼熟读《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有大志,喜好高谈阔论。李适在位期间,投身于高崇文的部队,由于作战勇敢受到高崇文的赏识。征讨西川时,高霞寓作为先锋连战连捷,曾攻克鹿头城。平定西川后,高崇文向皇帝李纯极力推荐高霞寓,被任命为彭州刺史。元和五年(810年),以左威卫将军随大将吐突承璀征讨成德,归京后任为左散骑常侍、三城都团练防御使。
李纯重用高霞寓,本来是因为他久经战阵,非常骁勇,希望他能在淮西战场建立新功。但是高霞寓是个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的人,其缺点就是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作为一员战将高霞寓是十分合格的,但作为独当一面的统帅,他并不擅长。
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高霞寓统率大军从唐州(今河南泌阳)出发进兵淮西,在萧坡(今河南泌阳东部)小胜淮西军队后,其下令大军进攻文城栅(今河南遂平)。文城历来号称坚固难破,因此被称为“铁城”。
两军再次交战时,淮西军队佯装败退,而高霞寓却错误地判断敌军败局已定,于是下令全军出击。可是当他带领人马进一步深入后,敌军伏兵齐出,突袭高霞寓大军,最后高霞寓仅得只身逃回,退保唐州。
唐州当时是官军征讨淮西的重点方向之一,铁城之败史书上没有记载官军损失的具体数量,但从高霞寓仅以身免来看,官军可谓损失惨重。事实上自从征讨淮西以来,诸将胜则夸大,谎报战果;败则隐匿不报;这次高霞寓全军覆没,实在无法再掩盖,于是只得上报李纯。铁城之败的消息在朝廷一经传开,所有人无不惊惧万分。
铁城之败是官军继磁丘之败后的又一次惨败。面对这种形势,以宰相韦贯之为代表的罢兵之音再一次响起,而以宰相裴度为代表的部分朝臣则坚决主张继续征讨淮西,为此两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不过李纯倒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韦贯之和裴度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李纯只给两位宰相说了一句话:“兵食不足者助之耳,岂得以一将失利,遂以罢兵乎?”
可见遭遇两次惨败依然没有让李纯丧失信心。
七月十八日,宣武军奏报在郾城击败淮西军两万人,魏博镇也传来击败成德军队的消息。这些战报让一个月来始终因铁城之败而闷闷不乐的李纯十分高兴,幸好他一个多月前选择了继续坚持,否则征讨淮西将会功亏一篑,为此他罢免了韦贯之的宰相之位,后来又以结党营私的罪名贬其为湖南观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