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强征河朔(第8/8页)

现在田季安已经去世,将士们拥戴田兴为节度使,这等于将田兴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远在京城长安还有高高在上的皇帝,这一点田兴必须要顾及。所以面对将士们的拥戴,田兴告诉大家,既然推举自己为节度使,就必须听从自己的命令,今后魏博镇须奉守朝廷法令,如果众人不能答应这个条件,那节度使之位最好另选他人。最终将士们答应了田兴这个唯一的要求,田兴顺利上位,然后立即上表朝廷,表示愿意归附。

田兴的父亲田廷玠本来就以忠于朝廷而著称,田兴又饱受儒家理论的影响,因此继任之后主动归顺朝廷并不稀奇。但是就在田季安刚刚去世之际,围绕着如何处置魏博的问题,以李纯为代表的唐廷内部却发生了一场争论。

田季安的死讯刚刚传到京城时,李纯立即召集宰相们共同讨论魏博镇的形势及如何应对的问题。李吉甫认为,朝廷自征讨成德至今,两年来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力和军力,现在完全可以利用田季安死去的机会发兵征讨魏博,进而洗刷因为征讨成德无功而返带来的耻辱。

但另一位宰相李绛则不同意李吉甫的看法,他认为,针对魏博镇不必动兵,用不了多久魏博镇就会主动归顺朝廷。虽然李吉甫反复陈述用兵的有利条件,但李绛则坚持认为魏博镇不久一定会主动归顺。

从双方的观点来看,李吉甫的观点似乎更合情合理。而李绛的观点则有些主观,他为李纯分析形势的时候虽然说明兵不可轻动的道理,但拍着胸脯保证魏博镇一定会主动归顺,未免有些铤而走险。如果魏博镇没有归顺,那李纯断然接受不了李绛的如此忽悠,定会将他治罪,所以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绛很可能与魏博镇存在暗中来往。

只有深刻熟悉魏博镇的形势,才能下定结论。

换句话说,在很多人还不知道魏博镇是个什么走向时,李绛已经知道了田兴必将上位。

清代的王夫之曾经评价李绛,说他是筹划于朝堂之上,遥制于千里之外;度测未来之事,而后来验之果然。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先知先觉,李绛之所以能精准的预测,是因为他事先已经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甚至是已经知道了即将产生的谜底。

元和七年(812年)十月十日,魏博镇监军将田兴成功上位和要求归顺朝廷的消息上报给了朝廷。李纯极为兴奋,立即派中使张忠顺前去魏博宣慰,并在给田兴的《授田兴魏博节度使制》的诏书中,夸赞田兴是“忠孝是力,介若金石,深惟大体,义勇斯奋”。

当时或许连李纯也不会想到,他当政时代的中兴之治,居然是从魏博镇的主动归顺开始的。从当时的影响来看,魏博镇的主动归顺深刻影响了后来李纯对其他藩镇的策略,意义堪称重大。

河朔三镇几十年来一直联盟。例如,建中年间的四王联兵以及李纯征讨成德时,魏博镇与成德串通一气。田兴的归顺使魏博六州之地归于朝廷,使得成德失去了南面的屏障,也使得平卢的李师道失去了西面的屏障。因而魏博镇的归附在坚固的河朔三镇版块上打开了一个重要的缺口。

也正是因为田兴的主动归顺,才引起了成德、平卢及淮西等藩镇的极大恐慌,如平卢的李师道就企图领兵进攻魏博,但因为宣武镇威胁要进攻平卢,才使得李师道未敢轻举妄动。可以说魏博的归顺,在当时来讲,至少让那些强藩不再是铁板一块,为李纯后来解决河朔藩镇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关键的是,魏博镇的归顺使朝廷在未来征讨藩镇的战略姿态上,取得了有利地位。当时谁也没想到,后来征讨淮西就是因为魏博镇的归顺,使得平卢的李师道始终感觉受到掣肘而不敢援救淮西,从而使朝廷一举取得平定淮西的胜利。

当然,目前的形势是对朝廷有利的,但李纯要想实现“以法度裁制藩镇”的策略,还必须要靠他的努力。要知道不是所有藩镇都会像魏博镇这样主动归顺,如何平定这些强藩,重振大唐帝国的雄风,是摆在李纯面前的一个课题,更是他需要走的一条漫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