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强征河朔(第5/8页)

当吐突承璀接到皇帝陛下的密令后,特意在营中摆上很多奇珍异宝,迎合卢从史贪财的心理不时地赠送,让卢从史放松警惕,更加信任自己。在卢从史逐渐麻痹大意之下,元和五年(810年)四月十五日,吐突承璀与行营兵马使李听事先在营中埋伏好士兵,然后召卢从史来营中赴宴。卢从史像往常一样毫无戒备地来到吐突承璀营中,结果他刚进入营中,便被埋伏在四周的士兵擒获。

昭义镇的士兵听到主人被擒的消息后,立即赶来营救。吐突承璀下令斩杀十几个士兵,同时宣布皇帝李纯关于拘捕卢从史的诏令,士兵们听到是朝廷要拘捕卢从史后便逐渐散去。为了防止再次发生意外,吐突承璀下令立即押送卢从史前往长安。

李纯得到卢从史被擒获的消息后十分高兴。此时北路招讨军范希朝、张昭茂带领大军在木刀沟(今河北无极)大败王承宗,而且张昭茂的长子张克让还险些活捉王承宗。这多少提升了些讨伐军的士气,为此李纯下令进行嘉奖。

卢从史被擒,使得昭义镇的节度使一职暂时陷入真空状态。李纯十分明白,如果接下来解决不好昭义镇的节度使任命问题,那么昭义镇就如同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被引爆。尤其目前还处在征讨成德的过程之中,稳住昭义镇的局势是摆在李纯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从卢从史被拘捕以后,昭义镇的局势一直不稳定,李纯为了嘉奖乌重胤,准备让其接任昭义节度使。但翰林学士李绛则认为不妥,他主张将河阳节度使孟元阳调任昭义节度使,让乌重胤出任河阳节度使。就在这件事情还没决定时,李纯收到吐突承璀从昭义军发来的奏报,称已任命乌重胤为昭义节度使留后,请朝廷追封任命。

对于吐突承璀的奏报,李绛依旧表示反对。他进一步向李纯指出不能让乌重胤担任昭义节度使的原因,他指出昭义镇地理位置特殊,多年来朝廷全凭昭义镇制裁和抵挡河朔藩镇的对抗,它甚至决定整个帝国的安危。卢从史从前据有昭义镇已经让朝廷寝食难安,好不容易朝廷才重新控制昭义镇,现在如果让乌重胤担任节度使无异于再次失去昭义镇。

最关键的是,诱捕卢从史已经让朝廷失去大体,朝廷刚刚复得昭义镇本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情,现在又将节度使职位授予一位昭义镇的牙将,这更会让朝廷失去威严。吐突承璀的一封表文就让乌重胤当上了节度使,那么今后其他藩镇也效仿这种做法,朝廷该怎么处理,如果拒绝的话,会不会再次引起动乱?

李纯为此听从了李绛的建议,元和五年(810年)四月二十三日,任命乌重胤为河阳节度使,孟元阳为昭义节度使。

但是让李纯没有想到的是,在将乌重胤与孟元阳互调的时间里,李纯虽然暂时让吐突承璀代理昭义镇事务,结果昭义镇还是出现了变故。

由于讯息不通畅的缘故,昭义镇内忽然传出朝廷要将参与卢从史叛乱的所有士兵全部治罪的消息。五月六日夜晚,昭义军三千多士兵逃奔魏州,即使是还在昭义镇的士兵也心存疑虑,计划出逃。李纯得到消息后十分焦虑,昭义军一旦失控则意味着南路讨伐军有可能土崩瓦解,而南路讨伐军一旦不复存在就意味着整个讨伐成德的计划基本宣告失败。

在这种敏感的局势下,李纯立即派人持诏书前往昭义军所在地潞州(今山西长治)进行宣慰。他希望昭义军士兵不要轻信流言,保证除卢从史之外,其余人一概不追究责任,并给予士兵们赏赐。

李纯及时采取措施,让昭义镇暂时安定下来,但很多人还是担心新的节度使到任后,会追究本次外逃之事。针对昭义镇士兵们普遍存在的顾虑,李纯不久后又发布了第二道诏书。在诏书中李纯不仅分析了昭义镇之所以会出现动乱的缘故,而且一再说明士兵们是受了卢从史的蛊惑,并向士兵们充分介绍了新任节度使孟元阳的为人,总之一句话,让昭义镇的士兵把心放在肚子里。

经过李纯的不懈努力以及对昭义镇将士一再下诏进行安抚,由拘捕卢从史而引发的动乱终于得到平息,进而征讨成德的南路大军得以继续保存。但昭义镇出现的动乱其影响并没有就此终结,从军事角度而言,讨伐军因为昭义军动乱而依旧步伐缓慢。最重要的是朝廷内很多人在看到皇帝焦头烂额的状态后,罢兵的呼声继续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