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鏖战洛阳(第4/11页)
长安方面可以源源不断地给李世民运送粮食,而自己却完全做不到这一点,王世充甚至后悔当初自己怎么会占了洛阳这个倒霉地方。面对如此现状,王世充也只能是一声叹息,此时他既没有决战的勇气,也没有守住洛阳的信心。
但王世充能够占据洛阳,成为一方霸主,依靠的绝不仅仅是运气,事实上,在如此困难的局面下,王世充还是想出了一个保住洛阳的方法。至少在他看来,这个办法是可行的。
什么办法?求和。
八月十日,在撑了将近一个月后,王世充终于坐不住了,他决定主动出击。当然这次出击,并不是准备和李世民进行决战,而是谈判求和。
王世充列阵于洛阳城西北的青阳宫,这里和李世民驻扎的北邙山,仅有一河之隔,在这里他准备好好地做一下李世民同志的思想工作。
“秦王殿下!隋朝已经灭亡了,李唐占据关中,我占据洛阳,我并没有向西侵略唐朝,现在秦王殿下率领大军来到洛阳,是什么用意?”在我看来,这是纯粹的废话。先前两家在局部战场的摩擦,难道是在进行访问交流?
李世民的回答很简单:“现在所有的人都敬仰我大唐,唯有你不把大唐放在眼里,所以我才率领大军前来兴师问罪!”
你以为不侵犯我就可以了吗?有想法也不行!
“我们双方现在息兵讲和,这不是很好的事吗?”这句话说得完全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宁可被人打死,不能被人吓死。现在仗还没打,胜负还很难说,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居然说出如此下贱的话。
没前途,实在是没有前途!
在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暴露出王世充一个致命的弱点———目光短浅。他没有看透,即使自己说出N多个道理,李世民也是不会撤兵的。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是永远没有道理可讲的。能够讲的,是实力。
针对王世充提出的息兵求和,李世民只说了一句话:“奉诏取东都!不令讲好也!”对不起,要想讲和,最好和我老爹讲去,我的任务是把你消灭。
谈判到此结束。还得接着打!
李世民的这番回答,意味着谈判彻底破裂,双方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只能是兵戎相见。王世充同时也郁闷到了极点,恨不得马上打过河去,把李世民打倒在地,最好再踏上一万只脚。
但最终,王世充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因为这次他根本没有做打仗的准备,本以为自己好言好语,会让李世民感动,没想到却吃了个闭门羹。既然谈不成,那就只能打下去吧。
两军依旧相持。
李世民并不着急,自己粮草充足,完全不必急于进攻,他心里很清楚,洛阳不可强攻,当年李密就是强攻洛阳,虽然大小百余战,但到最后依然没有拿下来,自己反而耗得油枯灯灭。
李密失败的教训,李世民牢牢地记在心里。
既然来了,就绝不当第二个李密。胖子不是一口吃下的,绣花针不是一天磨成的。王世充咱们一切一切,慢———慢———来。
形势对王世充似乎越来越不妙。
在唐军五路大军的进逼下,王世充重兵把守的据点都被唐军困死,越来越多的郡县纷纷向李世民投降。在这些投降的人中,有一个人在这里必须要说一下。这个人的名字叫张公瑾。
张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今河北大名)人,时任洧州刺史。当然这个官职是王世充任命的。
这个人有个最大的特点———臂力过人。据说当时张公瑾府外有一对石狮子,这位仁兄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搬起来,而且还能原地转圈。也许你会怀疑这个传闻的真实性,不过没关系,我们终有一天会见识到他的臂力究竟是否过人。
在前边,我让大家记住过很多人的名字。在这里,张公瑾也不例外,也请你记住他。在玄武门事变中,正是因为他的臂力,成功挽救了李世民。
也许是上次侦察工作做得不够理想,在两军相持了将近一个月后,李世民决定再干一回他的兼职工作———侦察兵。这一次,为了以防万一,李世民带上了猛将尉迟敬德。而且,亲点了五百玄甲兵随同自己前行。
在这里,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玄甲兵这个兵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