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拿下长安(第3/6页)

现在杀了杨侑实在是比捏死一只蚂蚁还容易,但是李渊并没有忘记当初起兵时的口号,何况,这个小孩子在未来还有利用价值。

没等李渊表态,杨侑身边的一个人突然发话了:“唐公举义兵,既然是匡复帝室,尔等不得无礼!”此时杨侑的身边只有这一个人。

这个人名字叫姚思廉。

他当时的职位是侍读(陪代王读书),而后世人们给他的身份是大史学家。因为他著有《梁书》和《陈书》,是纯粹的高级知识分子。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有骨气,他们不畏艰险,不畏强暴,胸中有一股浩然正气,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始终坚信,正是有了这些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高贵气节,中华文明才生生不息。而姚思廉就是这庞大知识分子队伍当中出类拔萃的一个。

“放肆!都给我退下!”李渊斥退身边的兵士。

然后李渊恭敬地向杨侑和姚思廉行了一礼说:“我此次前来,确实乃是尊奉代王,匡复帝室。方才手下兵士多有冒犯,还请代王恕罪。”

“唐公乃仁义之人,我相信唐公是不会食言的。”姚思廉依旧保持着高傲的神态。

“呵呵,是啊,这么多人都走了,只有姚公还留在代王身边,真是令人佩服啊。”话语中李渊充满了对姚思廉的敬佩之情。

“现在我来了,长安的事情就交给我吧,姚公赶快扶代王到后殿休息去吧。咱们择个良辰吉日,再拥立代王为帝。”

“唐公,老朽只说一句话。”

“姚公请讲。”

“望唐公爱民如子,好自为之。”姚思廉的眼睛放射出精光。

到现在为止,姚思廉当然明白,李渊做皇帝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大势不可逆,众生顺从之。

姚思廉扶着杨侑离开了大殿。

现在李渊站在这座空旷的宫殿里,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李渊并未食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安抚百姓,不许军队抢劫百姓,宣布废除隋朝的一切严刑峻法。

李渊也没有忘记处理两个人,阴世师和骨仪。他给这两位仁兄的待遇是:斩首示众。

同时李渊下令将监狱中的囚犯全部释放。但是有一个人,李渊却是坚决不放。这个人的名字叫李靖。

李靖

李靖,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他出身高贵,是隋朝大将韩擒虎的外甥。这是一个有才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让后人无限景仰的人。当初,就连杨素都称赞他是个“王佐之才”的料。但是眼下,这个未来的“王佐之才”却被关在监狱里。这是为什么呢?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当初李靖曾经担任马邑郡丞,本来过着快乐的公务员生活,但是这位仁兄却偏偏不甘寂寞,当他听到李渊在太原暗中招兵买马,想要起兵造反时,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

于是这位仁兄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前往江都向杨广报告。

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吃着隋朝的俸禄,就要为隋朝尽忠,何况他的舅舅还是隋朝的大将。但是,我猜测李靖当时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得到重用。

连杨素都夸我是王佐之才,而我现在却在山西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天天干的活可是不少,却没人赏识,照这样下去,恐怕我成了骨灰也不会成为王佐之才。于是李靖就天天盼着机会的出现。

都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李靖可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现在李渊要造反,这就是机会。我要是到江都给李渊奏一本,杨广肯定让我升官发财,说不定还会让我统领千军万马去打李渊。

妙极!妙极!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自己身为朝廷命官,处在李渊管辖的地界,想要前往江都似乎不太容易。人家要问:李靖,你去江都干什么?总不能回答:我去告李渊造反吧!所以李靖想了个妙计:将自己打扮成囚犯的模样,让自己的长官派人押送自己去江都。

这实在是个好办法,李渊要是问起来,就说是朝廷重犯,皇上让押往江都。但很不凑巧的是,当他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士兵们真的将李靖当成了囚犯,就地关在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