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聂士成:最后一位传统名将之死(第8/9页)
而霉运还没有完,正当美军和英军俄军互相拉着手慰问时,后面的炮火又响了!原来这是一直躲在后方磨磨蹭蹭的孟加拉兵,他们看战斗已经打得差不多了,本军铁定胜利,于是这才勇敢地发起冲锋,他们一边打炮一边冲到大家旁边,大声喝:“清军哪里去了?”“早跑啦!”美国人没有好气地回答,孟加拉人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大喝一声,又向前冲了好几百米,这才停下来。
估计大家把他们撕了的心都有。
这就是杨村之战中八国联军的“误伤事件”。虽然杨村防线比北仓更加不堪一击,这里没有北仓那样坚固的工事,而从北仓溃退下来的清军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士气,宋庆大人又见到了他在6年前见过的那一幕:清军不战而逃。但是八国联军的内讧和内乱也是极不光彩的,这个事件在八国联军众多行军日志和回忆录中都只有躲躲闪闪和语焉不详的记录,这和他们标榜的“来自欧洲的文明军队”相去甚远,事实上却是一支杂牌军,不过通过此事件他们总算达成了一个共识:必须设立一个统一指挥的总司令,他们都在等待瓦德西的到来。
随着杨村之战的结束,天津及其周边地区的战斗结束了,虽然在1900年我们熟知的一句话是“八国联军进北京”,但是,为了抵抗八国联军的进京,发生在天津及其周边的战斗,才是1900年之战的主要战斗,这里才是主战场。
战斗从6月17日罗荣光在炮台发起抵抗开始,持续时间近两个月——特别是在天津陷落之前,清军和协助的义和团民连续作战一个月。八国联军总共伤亡约2000人,这是甲午战争以来一场创纪录的持续时间最长、作战最激烈、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甲午战争中任何一场战役都无法与之相比。可以说,自从1840年以来,这也是十分罕见的。它显示着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个国度的人民每到危亡的关键时刻,总会有很多原本不声不响的人站出来!
而当八国联军进驻杨村之时,有一个人朝自己举起了枪。
裕禄的结局
在杨村,裕禄没有跟随宋庆和马玉崑往北京方向逃跑,也没有跟随手下的士兵溃散,他住在路边的一座破庙里,身边只有一个跟随多年的仆人,他哪儿也不想去,哪儿也不能去了。
自古疆臣有守土之责,他是直隶总督,而前面就是通州,就是北京地界,他还能逃往哪里?
慈禧早就发过上谕,如果洋兵进入北京,定唯裕禄、聂士成、罗荣光等是问!聂士成和罗荣光都已经死了,甚至都曾被他当过替罪羊,那么在他没有替罪羊之时,朝廷只怕只好拿他当替罪羊了。
是时候来为自己做出一个了断了。
别了吧,大清,别了吧,朝廷,疆臣不再守疆,因为山河已碎,满目疮痍!
裕禄选择了自杀。当时清军的状况十分混乱,关于裕禄自杀的情景并没有更多的记载,《清史稿》中寥寥七个字——“在杨村兵败自尽”。而我们能够找到的野史《奴才小传》的记载:裕禄拔出手枪,先对准自己的左胸开一枪,却没有打中心脏,倒在地上痛苦地满地打滚,他想再补一枪,但是已经没有力气了,这名仆人背起他想逃命,但没走多久,却发现裕禄早已经断气,于是只好找来几块木板裹住裕禄的尸体,草草埋葬在路边。
裕禄就这样成了找不到埋葬之地的人,他大概是大清开国257年以来,为数不多的找不到葬身之地的直隶总督。
2014年初,冒着凛冽的寒风,我曾前往杨村附近多次寻找,但仍然一无所获。
我原计划用大篇幅的文章来总结裕禄在天津之战中的错误和过失,总结他骨子里的怯战、在军事部署和兵力分配上的极大失误、指挥能力的低下、平时的不作为和战时的顾此失彼,并把他作为晚清庸碌官员的代表大加抨击。然而,就在前往寻找裕禄墓地的过程中,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裕禄,明白了他当年的处境。我突然更加强烈地感觉到我讲述的不再是一个“直隶总督裕禄”的符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我似乎看到了在6月17日早晨接到照会时那个惊慌胆怯、看着自己的顶戴官服茫然不知所措的老人,因为顶戴并非系于他一身,而是系于他一家!无论怎么样做,慈禧到最后都是对的,朝廷到最后都是对的,而他却是一点都错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