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聂士成:最后一位传统名将之死(第5/9页)
日军特意等待了3个小时,等烟雾散尽后才进入内城,跟在他们身后的是其他七国军队,埋伏在巷子里和房顶上的清军和团民发起最后的攻击了,子弹从各个方向射向敌军,毫无准备的八国联军一时人仰马翻,纷纷倒地,而面对联军大部队,少量的清军和团民竟然发起了冲锋!他们冲到联军队伍中间,巷战!手刃!肉搏!步步抵抗,用最后一丝力气与敌人同归于尽!
“团民虽抵御不退,但苦无军火”“他们大多穿红衣服,躲在城巷后面,伺机向外射击”“我曾经见到过世界各地的战斗,但从来没有见到过像对付这些未经训练过的清国人更为艰苦的战斗了”。时为英军海军陆战队士兵吉普斯(G.Gipps)等在天津战后纷纷留下这样的记录。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进入一座空城竟然还会如此麻烦,从来没有想到在清军的大部队撤走之后,还会遇到如此顽强的抵抗!
八国联军士兵彻底疯狂,他们又拿出了他们的那一招——烧。他们看见房子就点燃,每前进几十步就用大炮将前方夷为平地,再用机枪扫射,整个内城一片惨烈,负隅顽抗的一个个清兵和团民头部被子弹打穿,胸腹被刺刀刺穿,死者的尸体仍然往外冒着血,他们被推运到白河里丢弃,白河为之堵塞!而在某个街巷的角落,重伤的人奄奄一息,但他们没有一句求饶,因为求饶也没有用,西方国家在天津的人道主义机构拒绝提供帮助,平日宣扬生命平等的教会组织也不见了踪影,这些人血尽而死。等他们一断气,野狗就会扑过来,吃着尸体,剩下的任凭虫咬蛆吃,在烈日下腐烂。
天津城的南门上,一个清军俘虏正盯着我的面孔,可怕而高大的身影,他的旁边是生锈的长矛和三叉戟,他的衣服成了碎片,双手反绑,胸口中央几英寸深的伤口正向外汩汩冒血,他没有一句求饶或痛苦的呻吟,无言端坐在那里。南门外,两个清国人的头用辫子挂在城墙上,那是两个义和团民,他们下面是抢满了东西而跑出城门的外国人。这种情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引自时任英军随军记者萨维奇・兰德尔的记录)
7月14日,京东重要的屏障、建于明永乐年间(1404年)的天津古城,沦陷。
义和团两大首领张德成和曹福田均在城破后出逃,张德成后来在流亡中因与当地村民发生过节而被杀,自命为“天下第一团”首领的曹福田在逃亡近一年后溜回家乡。此时战争已经结束,义和团在朝廷那里又变成了“非法”,曹福田被捉住送官、斩杀。
而更多的团民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消失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来自阻截西摩尔军的战场。在天津保卫战中,虽然作战的主力是清军,但他们始终协助作战,驻守二线据点,甚至亲自参与前线进攻。天津城的部分防守任务也交给了他们,而现在,天津城已破,他们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天津谣传朝廷不再信任他们,要杀他们出气,很多人戴着红头巾,蹲在路边无声地哭泣。很多人来到白河边,看见一艘船跳上去就走了,从此远走他乡、杳无音信。此时天津地区下了几场雨,又可以回去种庄稼了,更多的人扯掉头上的红头巾,回到自己的村庄,回到自己原来的家中,官方正史记载这一现象时用了一个词——雨后归农。
天津周边的战斗
“英勇”的日军终于以占八国联军总伤亡(750人左右)2/3以上的表现,征服了其他国家。由于没有联军总司令,日本便挤入了俄英两强阵营,成为天津城的“管理委员会”中的一员,“管理委员会”决定先在天津休整20天,再向北京进发!
八国联军似乎忘了当初他们的口号是“解救”公使,现在,既然已经攻破京东重要的屏障,为何不加快去“解救”,却在天津休整起来,一切的秘密即将在以后的故事中揭晓。
8月4日,八国联军留下1万日军守天津,2万兵力向北京进发。本来其他国家军队的指挥官认为,要成功攻进北京至少要有5万兵力,但日军告诉他们:2万足矣。八国联军分为左右两路,日、英、美为左路:日军1万,英军3000,美军2000;右路军是:俄军4000,法军800,德意奥总计200,总计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