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东南互保”:大臣的算计(第5/9页)
在两大利益集团因面临战争而争斗最为激烈的时刻,慈禧终于再也无法以“大清”来维系他们了,虽然满党一门心思“向后转”,但其实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而汉党虽然会竭力阻止“向后转”,但他们也不是真正“往前看”(1898年扼杀戊戌变法就是明证),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到庚子事变,大清国走向的是另外一条歧路:它既不是新的体制,也不是旧的体制,而是一种非新非旧的体制。国家名器已失,法度已废,权杖不再——这是“不旧”的表现,而它的体制又与近代文明严重不适应,在这不新不旧之间,大清该何去何从?
皇宫里的慈禧比较郁闷了,她硬着头皮开战,东南却已经“互保”了。总督们自然不会派军前来京津接济,援军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刘张二人毕竟和李鸿章不同,他们没有李鸿章那么牛,又是在“互保”协议的白纸黑字上签了字的,如果将来慈禧追究,恐怕也逃不了干系。他们不能将慈禧的战争动员令违抗到底,他们自己不派兵,却“借”了一些兵(500名士兵)给朝中的另外一个大臣,鼓动他积极带兵北上,这就是因义和拳问题而被撤职的前山东巡抚——李秉衡。
李秉衡带兵北上的故事我们很快就会知道。现在,慈禧不能指望东南的总督们派援军,还有一个人是可以指望的,说起来他也是汉党阵营里的人,但他也是武卫军右军的统领——袁世凯。
袁世凯的算计
其实在东南区的总督们运作“互保”的时候,袁世凯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急。
因为他在山东的局势要比东南难处理一百倍。
山东才是义和拳的热点难点问题,东南区基本上没有拳民,而山东正是义和拳的起源地。如果拳民不打压下去,即使与洋人签再多的“互保”也是没有用的,最终还是要引发骚乱和战争。而随着朝廷的开战,义和拳又“合法”了,也就是说袁世凯以前打击义和拳的那些政策统统失效了,原本清静下来的山东又有死灰复燃的迹象,怎么办?
而作为袁世凯本人,他是武卫军右军统领,在武卫军的前、后、中、左军都已经派上用场,唯独只剩下他的右军的情况下,慈禧明令他带兵驰援,他又有什么理由不北上?
老袁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跟东南区的总督们事到临头才被动反应不同,老袁很早就在考虑自己的出路。自从1900年2月宣布山东局势稳定,不再实行“日报制”以后,他其实一直没有放松自己的警惕,一直在盯着朝廷,因为他知道山东是义和拳的发源地,一旦时机合适,是会有反扑的,而自己仕途上的危险期并没有过去。史料记载,这一时期,袁世凯经常与他的领导荣禄保持密信联络。
到了5月份,袁世凯敏锐地注意到直隶的义和拳越来越失控,为了避免将来波及山东,袁世凯立即给荣禄写信:领导,我从小站带了近1万名新军过来,山东本省还有原来的驻军1万多名,我请求把他们都编入我的新军队中,作为右军的“先锋队”,扩大咱武卫军的队伍,如何?
老袁提出的要求总是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荣禄又同意了。就这样,袁世凯吞并了山东原有驻军,手下的军队已经达到2万人——请注意是“手下”,山东原有驻军自然也是山东巡抚袁世凯的手下,但此手下已非彼手下矣。
6月,义和拳进北京,正在北京打砸抢烧,袁世凯又“敏锐地”意识到慈禧很可能要命自己带兵进京,军队是自己“手下”的,无论是“剿匪”还是“灭洋”,老袁都不愿去折损兵力。于是,老袁又提前向荣禄大人打招呼:据我得到的情报,英、德两国对山东虎视眈眈,他们的军舰也可能开到胶州湾,进攻山东,如果太后命我带兵进京,您一定要在太后面前帮我说明这个情况啊。
这就是6月15日,慈禧命令“袁世凯迅速来京”时,还要加上一句“如胶澳地方紧要,该抚不克分身,著拣派得力将领统带来京”的缘由。三天后(6月18日),慈禧的上谕改了,不仅袁世凯不用来,他手下也不用带兵来(“惟山东海防紧要,胶澳事件亦恐不克分身,该抚著毋庸北上,并毋庸派令将弁带队来京!”)。慈禧这道上谕的发出,相信荣禄大人私底下起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