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从贵人到太后:26岁慈禧掌控大清(第16/18页)

这些黄金送给谁呢?再去找老上级——李鸿章肯定不行了。李中堂的仗打得一塌糊涂,在朝廷上已经说不上什么话,又因为签订《马关条约》,换来一片骂名,现在连慈禧都无法保他。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务被撤,只保留在总理衙门兼任的职务——他成了在外交部上班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自身难保。

袁世凯先生敏感地意识到,是时候需要再投别人的门下了。这个人会是谁?

袁世凯打听到有权决定人选是朝中的这么几个人,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是:庆亲王奕劻(后党)、清流派首领李鸿藻(不是李鸿章的兄弟,属帝党)、步兵统领荣禄(后党)。

按照袁世凯的级别,他的黄金再多,也是没有办法直接接触到亲王级别的,于是他决定从后两位入手。

对于李鸿藻,袁世凯并没有送黄金,而是呈上了一篇很长的文章。这篇文章系统地阐述了他老袁关于训练和管理新式军队的想法,文笔华丽,主题突出,中心思想明确,气势磅礴,有很多排比句。

“好文啊!”当李鸿藻读完后,他大叫了一声,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激动之余,李鸿藻拿着这篇文章去找光绪了,他向光绪举荐了袁世凯。

这就是光绪皇帝第一次对袁世凯有了深刻的印象,从此记住了袁世凯这个名字。光绪也很心动,不过带兵的重任,还是需要谨慎的,更需要“征求”太后方面的意见,于是光绪对李鸿藻说:先把这个人列为候选人,合适时候就由组织部(吏部)带领入宫觐见吧。

后来,在组织部的引荐下,袁世凯见到了光绪。光绪跟他谈起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变法,询问他的意见。出宫后,袁世凯回奏了一份长达13000字的变法方案,提出一揽子计划,主要内容有开办银行、邮政,修建铁路、制造机器、办新式学校等,这些观点大合光绪的胃口,光绪对袁世凯的印象很好。

但袁世凯并不认为他见了皇帝就可以坐等升职,他知道只“活动”帝党的人是远远不够的。老袁又来到了荣禄府上,他很清楚荣禄并不像清流那么清高,黄金肯定是爱的,于是他带上了一箱黄金——另外还有一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练兵的书,袁世凯很清楚,像荣禄这种老狐狸,也并不像清流李鸿藻那样过分看重文章,会认为文章写得好,办事也就强。所以袁世凯干脆编了兵书,收集各国训练军队的方法,并提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扎扎实实地阐述自己对练兵的心得和体会。

和前面那篇文章一样,这本书也是袁世凯找人给代写的,只是署上了他的名字。

而袁世凯的目的并不是只是借这本书来打动荣禄,更重要的是,他要向荣禄表忠心。也就是说,他要让荣禄大人明白:如果朝廷让我袁某人去负责练兵,那么这支军队只是世凯在替大人您看管,袁世凯一定唯大人之命是从。

袁世凯的方法是“认门生”。拿着书让荣禄指教,顺便拜荣禄大人为老师。那么,黄金也不是行贿之物,只是学生对老师的见面礼。

荣禄同意了。不仅同意了袁世凯是个好“学生”,还是个练兵的好人选,在正式决定胡燏棻的接任人选时,荣禄向朝廷推荐了袁世凯,加上李鸿藻的推荐,庆亲王的挂名,袁世凯的职务便定了下来。

北京朝阳门外,袁世凯又来到了这里。一年多以前,他从朝鲜回到国内,走通州大道进京,正是从朝阳门而入。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国家经历了甲午之战、《马关条约》,一切都已经改变了,而对于袁世凯大人来说,一切却是新的征程。他曾经怀疑自己只是一个曾经辉煌过的中年胖子,再也无法进行事业上的突围,现在看来,一切都是杞人忧天。他曾经梦寐以求进入军界,掌握军权,现在看来,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当然,黄金也不能少!

1895年寒冬料峭的时节,吃过狗不理包子后,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袁世凯提着几包破衣服,来到了小站。

下一个李鸿章

在天津东南70里的地方,这里原是一片盐碱荒地,人烟稀少,寸草不生。这样的地方适合于驻军,于是后来有淮军驻扎于此,开垦荒地,引渠灌溉,种植水稻,“小站稻”到现在都很有名。写到这里我起身去两年未进的厨房看了一下,找到一袋米,正是“小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