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战败的根源:为什么大清不能打一场持久战?(第7/7页)
这种想法是很符合现实情况的。一旦清国确定了要和日本长时间打架,这对日本只能是个不幸的消息。
清日战争开始后,日本不仅投入了本国几乎全部的陆海军,国内兵力空虚,更重要的是——他们快没钱了。
为了维持这场战争,日本已经花费了临时军费两亿日元,而当时日本全年财政收入才8000万日元。也就是说,为了打这场仗,日本把未来几年的钱都花完了,整个国家也变成了一个为战争服务的机器,在战争正式爆发后仅仅三个月内(至1894年11月),日本全国工业生产就减少了一半(51%),商业减少了三分之一(31%),农业生产减少了13%。打仗是需要钱的,为了继续打下去,日本准备向汇丰银行借款。
但朝廷并不打算打一场持久战。
不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朝廷没有这个想法,而是根本不可能这么做。
对于朝廷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来说,她面对的事实是,淮军已经灰飞烟灭了,这支军队是李鸿章的,同时也是她的权力基础,淮军是属于后党的,这仗再打下去,只能由帝党的人物来继续负责指挥,很显然,谁指挥战争,军权就会落到谁的手上,如果帝党掌握军权,这是慈禧和她的后党集团不愿意看到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战争一开始,李鸿章虽然明知这场战争绝无胜算,属于朝廷帝党一派的清流言官们又不断攻击,背后搞小动作,但李鸿章还是要硬着头皮打下去,只有清日之战是由后党集团的人负责组织和指挥的,才能确保朝政大权继续留在慈禧和后党集团的手中。而当战争进行到有可能为国内的权力带来洗牌,影响到当权者权力的时候,这场战争就必须结束。
就这么简单。
战争结束了,那么就开始和谈吧。也许只要签个条约,赔点银子,所有的担忧都会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