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袁世凯为何反对立宪学习明治维新?(第6/8页)

袁世凯是个聪明人,他始终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现实利益,他的现实就是从结果出发,先考虑怎么创造条件,并不注重形式和过程的细节完美,根据条件一步步达到目标。也就是说,他不会把前进的姿势也当作了前进本身,只要能达到目的地,哪怕是爬过去也是愿意的,作为这轮官制改革的领导者,老袁很清楚,他不仅需要为改革本身设计一个好方案,也必然要把自己尽量超脱于私利之外,用这份方案本身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趁此时机壮大改革阵营的力量,这才是他该考虑的事情。面对权力的时候,朝廷中没有人是傻子,塞进了私利的方案绝对不可能蒙住慈禧那双厉害的眼睛,也绝对不可能在那些老油条大臣中争取更多的同意,老袁需要的是让改官制得到更多的支持,而不是关起门来为自己计算,这一点他还是分得很清楚的。

于是,为了进一步限制责任内阁的权力,老袁的改官制方案还涉及了其他的方面,这种设计从内涵来说,它正是对当时西方宪政体系的一种有意模仿和学习——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并不是终点,老袁的方案继续向着君主总揽下的三权分立挺进。司法权属法部和大理院(由原来大理寺改组),它们是独立的,不听从政府(责任内阁)的命令,也不受政府的干扰,只对皇上负责——至少从组织层面上,司法权已经分立了。

立法权应该属于国会,但在大清目前的国情下,正式的国会是很难召开的,这是大家的共识。在一个有着千年专制传统的国家,如果明天突然成立一个“国会”,老百姓就真的能够去“立法”让大小官员去遵守,那才叫乱了套。既然正式的一时难以成立,老袁的设计是:先在京城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那么,它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果袁世凯不解释清楚,大家的疑虑是无法消除的。

在老袁拿出的方案中,资政院就是“专门让百姓们说话的场所”,以后百姓们有利益诉求或者对官府有建言,都可以并且只能去资政院进行申诉和表达,如果不是经由资政院,朝廷一律不受理。如此一来,朝廷倾听了群众呼声,民间利益的诉求有了出口,对政府形成一定的舆论监督,老百姓行使了一定的议政权力,对官府有建言和建议,先让老百姓敢于参与和议论政治,敢于对政府问责和追责,然后从“说话”向着“立法”过渡,将来逐步开设国会、制定宪法。

除了作为国会的预备和过渡之外,老袁还有结合大清国情的更加现实的考虑,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百姓们目前确实“民智未开”,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他们的权利意识实际上也在逐步增强。而自从新一轮改革以来,朝廷花了很多的钱,加捐加税,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民间已经出现了要求收回抵押给洋人的铁路、煤矿,声讨地方督抚不作为的声音。据他的判断,这种情况今后会越来越严重,如果都让官府去处理,会让官府应接不暇,影响正常行政,朝廷最好专门设置一个让老百姓“说话”的场所,让民间舆论化散为整,让民间的利益诉求有个出口,有合法和便利的渠道传递给官府,以便将来不会闹得不可收拾。

不得不说,袁世凯的预言在5年以后变成了现实:如果朝廷真的能够发挥好老袁设计的资政院的这个功能,认真疏导和对待民间舆论,1911年的“保路运动”也许就不会发生,武昌起义也许最终不会被引爆!

此外,根据袁世凯的设想,资政院在初期还应该承担一定的“分流”功能,那些毫无行政能力又占据官府高位的皇室子弟、守旧官僚,将来就应该去资政院上班。这样既把他们从官府中分了出去,又给了他们一份工作。如果仍然接收不下,他们还可以去新成立的“集贤院”。而虽然要精简机构,但像宗人府、内务府、侍卫处、翰林院等内廷机构暂时先一律不裁撤。不是老袁不想裁撤,这些机构的人都是慈禧身边的人,说得现实和恶毒一点,他们倒不一定对朝廷死心塌地,但改革到关键的时候,谁都会去想自己的退路,他们要闹起来,说不定拼死反对改革,又上演戊戌变法时的那一幕。于是老袁做出了让步和妥协,给他们做出了分别安排,为他们把退路想好,这一妥协不可谓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