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乃木希典为何坚持不主攻易攻的203高地?(第5/9页)
所谓“不能干涉”,那也是有传统的,在几十年前的倒幕运动中,日本有两个藩是倒幕大军的主力,一个是长州藩,一个是萨摩藩,他们组成了萨长联盟支持天皇,但这两个藩在历史上是有过流血冲突的,即使组成联盟后的政见也并不完全相同。后来,出于“区别”,长州藩的人大多投身陆军,而萨摩藩的人大多投身海军,两藩之间的“历史宿怨”也就顺延到了两军之间。陆海两军互相区别并以“高明于对方”为荣,比如在各自的兵工厂,大家制造同一款武器,如果海军发现陆军的螺丝是设计左旋的,那么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设计成右旋——不是“与众不同”,只要“与你不同”,以至于据说到了二战时期还有句名言:日本海军的头号敌人是陆军,剩下的精力才能对付其余敌人。
事实上在“怄气”这一点上,就连大山岩也没能免俗,在东乡平八郎要求乃木希典迅速攻下旅顺之前,大山岩也曾拜访了东乡平八郎,他要求东乡平八郎老兄迅速想办法歼灭旅顺的太平洋舰队——虽然谁都知道东乡平八郎是无法单独完成这个任务的,但知道是知道,陆军的意见总是要表达出来的嘛。
看起来这两伙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原因似乎只是大家故意斗斗气,然而情况不是这样的。即使是放在世界范围内,军事强国不同军种之间的关系一般都不会太好,不是你这个军种要求我做什么,我就会做什么。强者总是霸道的,大家都强,对待同一问题自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而且幸好还有不同的声音,那么现在,陆军与海军之间、满洲军与大本营之间僵持的局面已经形成,而焦点只有一个:乃木希典在接下来的第四次总攻中该不该先主攻203高地?
坚持不打203高地:乃木希典的两难
在后来的日本史学界,对这个问题也有两种争锋相对的看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首先是以日本历史作家司马辽太郎为代表,在其代表作《坂上之云》中,司马辽太郎先生不仅认为乃木希典应该主攻203,更认为他应该更早地主攻203,因为很简单,203高地工事相对薄弱,更好攻,放着好攻的地方不攻,所以乃木希典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愚将”。
司马辽太郎甚至还指出,其实早在第一次总攻之前,东乡平八郎的作战参谋秋山真之就曾在陆海两军的联席会议上,提出攻打旅顺可以不必强攻东北三堡,不如先打203高地。看看,这个情况连海军参谋都看出来了,乃木希典作为第三军主将却还没看出来。好吧,没看出来倒还情有可原,毕竟俄军的旅顺防线是一个半环形防线,哪里都是正面,在发起一两次总攻之前,谁也不知道防线有什么弱点。那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总攻分别尝试了东北三堡和203高地之后,第三次总攻竟然又放弃相对好攻的203高地,又回去打了最难攻的东北三堡,这不就是“愚”吗?
应该说,司马辽太郎这观点看上去是很有道理的,多年以来,在日本国内反对司马辽太郎的声音就比较微弱,所以只能从“精神”上去鼓吹乃木希典。这种观点认为,乃木希典放着好攻的203高地不攻,强取东北三堡,恰恰体现了一位“传统的高贵名将”的品质,符合日本优秀的传统战术:斗、战、胜的战术。
在日本,曾经有一本很古老的兵书——《斗战经》,这本源自《孙子兵法》的日本本土的兵书,却对《孙子兵法》讲究的“以正合,以奇胜”嗤之以鼻,认为这会导致士兵上了战场后逃避敌人的强大,处处小心翼翼,缺少“真锐之气”,从而反过来导致战斗最后失败。而《斗战经》讲究的是无论现实条件如何,人首先不能在气势上输给敌人,要敢于正面对抗,敢于以硬碰硬,作战迅猛、坚决、顽强,头脑中不能存在任何以多打少、避强击弱的想法,当集中所有力量于一点攻击敌军最强处之时,反而能够起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所以乃木希典的战术其实就是“斗、战、胜”的战术,他作为一个传统的高贵名将的境界,那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很显然,这种反对的观点是没有考虑到战场实际情况的,也并不具备说服力。那么,司马辽太郎的抨击有道理吗?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评价问题,因为乃木希典所有的战术创新正是建立在始终主攻东北三堡这个基础上的,如果基础错了,那么,再多的创新也是没有意义的,看来,乃木希典一定有他不为人知的苦衷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