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日之内数倍于甲午战争总伤亡:日军陷入生死局(第6/8页)
当然,正是由于防线是依据山头修建的,不得不受到地形的影响,从山头排列来说,由于西线各山头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而东线和北线则是山山相连,形成了一个整块的区域。因此西线的炮台和堡垒在数量及规模上都无法与东北线相比,是一个群组,自然也是陆上防线中相对较弱的一段,看起来也不是康得拉钦科防御的重心。
而东北线却是大型堡垒的密集之地,最显眼的是三座堡垒,称为东北三堡:东鸡冠山北堡垒、二龙山堡垒和松树山堡垒。我们来替日军简单地介绍一下(如下图)。
东鸡冠山北堡垒,顾名思义,它是建在东鸡冠山北坡半山坡上的,这是一座呈不规则五角形的堡垒,周长接近500米(超过足球场),全部用水泥浇筑而成。堡垒之前就是日军熟悉的护垒壕和铁丝网,堡垒内部除了战斗区以外,还有生活区,包括宿舍、厨房、战地医院、粮食仓库等等,堡垒里的俄军完全可以在这里守上几个月。
二龙山堡垒是整个陆路防线中规模最大的堡垒,这个堡垒的特别之处是它的内部耸立着一个其他堡垒没有的装甲瞭望塔,塔身用钢板制成(一般炮弹击不破),站在里面的俄军可以清楚地瞭望到防线前面的情况并为俄军大炮校正弹着点。
松树山堡垒的特殊性是位于东北线和西线的结合部,结合部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因此狡猾的俄军不仅把它修建得十分牢固,还派驻了大量的兵力。
前面我们说过,三座堡垒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三角形,可以在战斗中相互配合和支援。在松树山堡垒和东鸡冠山北堡垒之间,还有一座炮台,它是整个东北线的最高点,军事标高181米,受到东北三堡的全部保护,同时也可以支援东北三堡,这个地方在李鸿章时代曾经被叫作点将台,后来日军也发现它的特殊性,根据它作为东北线制高点可以瞭望的功能,称之为望台炮台。
互相呼应的东北三堡完全封锁了陆路防线的东北线,要想突破东北线,就必须先突破这三大堡垒,同时也必须突破望台炮台,甚至只要突破东北三堡的火力先拿下望台炮台,就可以从制高点反过来彻底击毁东北三堡。总之一句话,突破东北线,必取东北三堡,取东北三堡,必同时取望台炮台!
这就是奥保巩先生要面对的情况,此时他心底的那个谜团也最终揭开了,原来俄军一直尽量避免和日军拼刺刀。不断撤退,并不是他们害怕,而是他们不需要。他们不需要“珍惜”南山这样强大的工事,因为在旅顺,有的是比南山还强大的工事,它们并不是一座,而是有几十座,漫山遍野都是“南山”!难怪当时世界公认的军事观点认为:即使是欧洲最强陆军,以绝对优势的三倍之兵,也无法在两三年内攻下旅顺要塞,除非俄军内部发生混乱。
而日军万万没有想到,在接下来长达半年的时间内,与俄军近距离拼刺刀,竟然是他们的一种奢望。
睦仁及时调整战略,乃木希典临危出征
皇宫大本营里,睦仁的脸色十分凝重,皱着的眉头很久都没有舒展开,他接到了来自奥保巩的战报,报告日军已经攻下了金州。然而睦仁并没有高兴,他的第一反应是命令侍从武官再向奥保巩求证一下:战报上的阵亡人数是不是多写了一个零?
奥保巩的战报上写着:此战,伤亡共计4200余人,英勇战死者3000人。
睦仁的惊讶是有原因的,根据日军的统计,十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如果不包括在台湾的战斗,日军总阵亡人数为1132人,也就是说,奥保巩在一天之内就损失掉了3倍于当年甲午战争9个月的总损失兵力!而这仅仅只是攻占一座山头,更何况根据战报显示,第二军并没有完整地攻下南山,一切的现象都表明是俄军无心恋战、主动撤退!
所以睦仁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对比甲午战争,他认为阵亡人数应该是300,然而,不仅这个数字是准确的,就连另外一个数字也证明了残酷的事实:金州之战和整个甲午战争的炮弹消耗量大致相当。
睦仁脸色已经难看到没法看了,看来战斗要比事先预计的艰难很多倍,必须对原有的战略和兵力部署进行调整——不是微调,而是彻底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