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之乱的终极启示(第3/13页)
然而,在元的对外交流和国家开放都达到顶峰之后,一切都急转直下,开始盛极而衰了,因为接下来,中国进入了一个“万古如长夜”的朝代,一个有史以来最为黑暗的朝代,它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专制,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封闭,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僵化——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
作为史上唯一一位由赤贫起家的皇帝,朱元璋对专制有着无比的痛恨,但在痛恨的同时,这种专制也深深地融进了他的血液里,他领导起义军推翻了大元,却又建立了另外一个更为专制而封闭的王朝——远远落伍于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由于元朝的残余势力一部分逃往漠北,另一部分逃往了海上,为了巩固专制王朝的政权,朱元璋一改千年以来重视开放与交流的传统,开始真正的“闭关锁国”。他干了两件事:一是修北面的长城,直到把修长城作为“祖训”,他的子子孙孙都修了下去,将这条抵御外敌但也隔绝外商的城墙一直修了将近200年。
另外一个,就是——禁海。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朱元璋正式发布禁海令,这个禁海令后来被总结为“寸板不许下海”(“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片帆寸板不许下海”)。延续了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自此断绝,虽然继任的朱棣曾经派郑和率领巨船下西洋,但朱棣的目的可不是为了继续发展海上贸易,要么是为了寻找他的政敌建文帝,要么就是为他篡夺而来的政权搞搞形象工程——威福四海,胸怀远人。如果是为了通商,开辟航线,发展贸易,是不需要这么大的船的,而“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超语)。明朝的历代皇帝都彻底停止了远航,朝廷甚至连对造船都规定了尺寸:谁要是造出超过尺寸的大船,谁就是犯罪!
东西方的陆上贸易横亘着一条延绵万里的明长城,海上贸易则彻底停止,大明对外面的世界浑然不知。世界的文明潮流正在酝酿着农业向手工业、工商业最终向工业演变,管理国家的手段也正在从土地管制向通过贸易管制、金融管制最终向市场管制推进。本来通过汉、唐、宋、元的不断发展和积累,中国是处于这个潮流尖端的。而明朝的封闭自守生生斩断了中国再次领先世界文明的可能性,让这一切都成为了永远的泡影,再加上“横空出世”的八股文,大明朝自始至终通过土地管制和思想禁锢来管理国家。中华民族从此与外界彻底隔绝,再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创造发明出现,丢掉了过去那一千多年形成的进取、包容、开放、血性的“海洋性格”,退化为以明为起点的封闭、内敛、内斗、懦弱的“小农性格”,而对外面的世界浑然不知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还生活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
然而,被大明抛在一边的西方人自然还是想继续“发财”的,还是会想尽一切办法重新打进这个巨大的市场,“贸易全球化”的潮流不可抵挡。此时,基督教已经成为了西方世界最强势的宗教,可大明在禁海时顺便也把基督教的传播之路给切断了,于是乎,“传教先行”,通过“传教”来撬动这个越来越封闭的东方大国不仅是基督教自身传播的需要,更是后来西方列强政府的“共识”。
1506年(正德元年),一个叫方济各・沙勿略的人出生在西班牙,为了在全世界更好地推广基督教,沙勿略后来参与创建了一个后来很重要的组织——耶稣会。1540年(嘉靖十九年),35岁的沙勿略奉命前往人口众多的东方传教。
在向东方远航的途中,沙勿略认识了一个日本人,此时的日本也是比较悲催的,由于大明禁海,一直以中华为师的日本也跟着禁海,一直禁到了后来的明治维新。而这个大胆的日本人估计是收了沙勿略的钱,带着沙勿略一起潜回了日本,沙勿略由此成为第一个踏上日本国土的基督教传教士。但是,他在发展日本教民时遇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你们的教义这么好,但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中国人不知道?”日本人总是看着那十字架向沙勿略发问。
于是,沙勿略认识到:日本等国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东方基督化”的首要问题,是“中国基督化”,沙勿略最终下定了到大明传教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