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李鸿章一生的最后一次议和(第4/12页)

京津间的团民早在城破时就消失了,各地开始严厉排查,“雨后归农”的很多团民又被翻出来了,有的被杀头,有的被逮捕坐牢,有的被讹诈一笔钱财。于是“查团”又成为了一些地方官吏的发财手段,很多团民干脆纷纷入教,以“教民”身份自保。在梨园屯,教民和官吏一起威胁和讹诈“老团民”,他们找到了高元祥(十八魁之一)的母亲,要求她交出高元祥,高母交不出,教民就“用绳子穿着她的鼻子游街”,然后逼迫高母凑钱给他们(《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

地方官吏要发财,“查团”的风声越来越紧,一直潜伏的赵三多也无法再潜伏下去了,隐姓埋名到1902年,他终于和梅花拳的另一位传人景延宾(直隶广宗县人)在直东边境再次举起反抗的大旗,不过这次是连大清朝廷一起反了,他们的口号是——“扫清灭洋”!从当初的“顺清”“扶清”,到如今的“扫清”,只过去了短短三年多的时间,而袁世凯派出部将段祺瑞率新军围捕,景延宾被杀害,赵三多被捕,他拒绝招供,在牢房里绝食自杀。“义和团”因赵三多而起,也因赵三多而灭,它被“彻底铲除”了。

而对于慈禧来说,只推出义和团作为替罪羊还是不够的,毕竟开战的决定由她亲自下达。李鸿章已经摸清,八国中除了德国,其他国家从利益考量都不主张把慈禧作为“祸首”,这对慈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好消息。而李鸿章联名刘坤一、张之洞和袁世凯不失时机地给慈禧上密折:太后您可以把罪过推到“主战派”身上嘛——“明降谕旨,归罪于该王大臣等,以谢天下”,所谓的“王大臣”,指的就是端王集团的最核心成员——载漪、载澜、载勋、刚毅、崇绮、徐桐、启秀,等等。

禁旅八旗已经灰飞烟灭,朝廷上下没有一个人会同情端王集团,大臣们都在怨恨端王集团给大清带来了“滔天巨祸”,巴不得早日求和。端王等人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跌入了万丈深渊,他们再也翻不了身了,此密折正合慈禧心意,她准备动手了。

9月15日,有了端王集团已经成了死老虎这个保障之后,李鸿章在俄国军舰的护卫下从上海启程北上“议和”,而在逃亡途中的慈禧把辛苦跟在身边的载漪、刚毅等人叫到面前,当众破口大骂(“面斥端王”),大势已去的端王集团众将吓得哑口无言(“见圣怒不可测,俱屏息无言”)。64岁的刚毅本来就在逃亡途中风餐露宿,身体吃不消,见到墙倒众人推,竟然一病不起,他没有跟着逃亡队伍再往前逃,而是留在了当地,三天后一命呜呼,估计是被吓的。

李鸿章趁势再给满党集团震慑,他电奏慈禧:要求将刚毅戮尸。

根据李鸿章与八国联军的合议,八国联军提出了“战犯”名单,慈禧先后颁布谕旨:庄亲王载勋赐自尽;礼部尚书启秀、徐桐之子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即行正法;左都御史(原步军营左翼总兵)英年赐自尽;刚毅、李秉衡、徐桐判斩立决,因已身亡,死后戴罪,追夺原官。

端王载漪、辅国公载澜两兄弟均定斩监候罪名,朝廷“加恩”免其一死,永远流放新疆,终生不得回北京。

山西巡抚毓贤,他是在慈禧开战后,唯一执行了朝廷“杀尽洋鬼子”号召的地方督抚,这个人继承了他的“屠户”本色,用点天灯、挖心、火烧等各种残忍的方式,几乎杀光了山西境内的洋人(大约为150~200人),另外还屠杀了近2000名“亲洋”的教民。而就是当毓贤在山西大肆屠杀洋人和教民时,山东巡抚袁世凯为了保障“互保”,屠杀了近4000名的“反洋”的团民!这真是神奇的一幕,这边的官府在堂堂正正地屠杀教民,那边的官府却在屠杀团民,这是两党党争最为激烈的后果,而承担这个后果的,只是百姓。

现在轮到毓贤当替罪羊了,他被判斩立决,死前他留下一篇遗书:“皇上所命,臣下理当遵行,予前杀人,今予被杀,夫复何言?”

除了这些核心人物,还有另外两批“战犯”是来自地方的官吏,总计142人,分别被判处斩立决、斩监候、终身流放、革职永不叙用等处罚。这些人也都是要在正式签订和约之前一一“处理”完的,他们也都是名义上的“主战派”。然而,大清从来没有主动对外发起过战争,从端王一直到他的小兵小虾,其实根本不配叫“主战派”,甚至连真正的“抵抗派”也算不上,他们和之前被杀的“庚子五大臣”等“主和派”一样,既是党争的主角,又是党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