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强拆血案:武术大师赵三多自创义和拳会(第5/9页)

一开始地方官府对大刀会基本上是默许的,打击土匪盗贼,这也是好事嘛。而后来官方开始严厉打击大刀会,因为大刀会做了一件给政府找麻烦的事——反教(教会)。

土匪们洗劫财物后,他们为了逃避打击,纷纷入教。对于教会来说,这只是又增加了几个教民,而大刀会和教会的梁子却正式结下了。

第三个出场的是梅花拳,它既没有“反清复明”的宗旨,也没有打击土匪盗贼的任务,这是一个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传统武术组织,在直隶和山东有广泛的练习者(“好练之家可传也,不好练之家仅仅收藏也,不可传匪人也”)。

梅花拳最初是在桩上练习的,因此它又叫“梅花桩”。关于拳法的部分我这里就不过多讲述了,它主要包括基本形体(架子)、成拳、拧拳和器械四个部分。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原本在桩上练习的拳法,对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的要求那是相当高的,练练它不仅可以减肥,还能在腹部练出像梅花花瓣一样的若干块腹肌。

而梅花拳除了拳术套路的“武场”之外,还有练习内功心法的“文场”,这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白莲教式的宗教迷信的。我曾经看过部分“文场”的词句,看完后深受启发,感觉在尘世中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因为它们简直是另外一个版本的“心灵鸡汤”,比如练武要讲究武德、保持高尚的情操,等等。

另外,作为民间自卫的武术组织,梅花拳并不反抗朝廷,这是梅花拳和白莲教的一个区别。

平时加入梅花拳的都是普通人,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保护自己,他们不反朝廷,也不像大刀会的成员那样,把武术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梅花拳的武术宗旨强调的是“自卫”,也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以理服人;人若再犯……抡起拳头上去,直打得对方两眼冒梅花!每年春天梅花盛开的季节,这是所有梅花拳传人的节日,各大梅花拳传人都要聚在一起,组织自己的门徒进行拳法套路表演和切磋——亮拳。

作为大名鼎鼎的梅花拳第14代传人,赵三多已经收了近2000名弟子了,面对前来拜师的十八魁,他感到很为难。

赵三多很清楚十八魁拜师学艺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教会,碍于梅花拳严格强调“自卫”的传统,赵三多并不想卷入与洋人的纠纷中。既然连“六大冤”都害怕遭到打击报复离开了梨园屯,他这个外乡人更加有理由不去管。

但对十八魁的遭遇,赵三多又深感同情,他虽然是外乡人,但梨园屯两代人维权的故事还是打动了他。他很矛盾,他觉得作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武术大师,他有必要为乡邻仗义。

考虑了很久,赵三多还是拒绝了。没办法,师门的规矩太严格,而洋人的枪又太厉害,自己是没有办法抵挡的。

但是,赵三多不答应,他的弟子们很有意见,因为十八魁诉说的冤屈引起了这些热血弟子的同情。他们一起找到赵三多,跪地请求赵三多,然后他们采用了激将法:师傅啊,您好歹也是十里八乡的武术大师,怎么会怕洋枪呢?

跪请和激将之下,赵三多终于同意收十八魁为徒。梨园屯拆迁事件终于变成了梅花拳师门的事。而赵三多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决定,将使他再也没有回头路。

赵三多将队伍改为“义和拳”

1897年4月27日(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六乙卯日),梅花盛开的季节,在传统的“亮拳”之后,十八魁带领近2000人攻打了教堂,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梅花拳的弟子。在冲突中,一名保护教堂的教民被打死,梨园屯所有教民的家全部遭到洗劫,20多户教民全部逃离了梨园屯,十八魁将教堂捣毁,夺回了全部三亩地基。

山东巡抚衙门再一次被震惊了,此时的山东巡抚正是在甲午战争中与李鸿章作对的李秉衡。李秉衡很快做出批示,要求冠县县衙认真处理好此案,维护社会稳定。而冠县县衙一向是没什么主意的,现在他们看到镇民势力强大,又打算默许十八魁的夺地行动,但又不敢太得罪教会,考虑之下,冠县县衙发布告示:无论是镇民还是教会,地基都不能要,必须收归县衙所有,去盖一所义学,同时县衙负责为教会另外购买一块地修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