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日两国战前军力对比(第5/8页)

这一看法的改变影响了接下来英国对朝鲜问题态度的改变。

陆奥宗光敏锐地探知了英国人态度的变化,他趁机向清国放了一把火,把参谋本部掌握的军事情报提供给了英国人:老大,你们看,在谈判期间,我们日本一直做着战争的准备,所有的部署都已经完成,完美无缺。而清国的军事防御仍然很松懈,甚至在北京周边都没有做什么准备,一旦真正打起来,清国是打不过日本的!只要英国不阻碍日本开战,日本保证将来分点好处出来!

英国不得不重新考虑:看来这小日本是无法抑制的,正好可以扶持起来作为自己的小弟,让它们的势力进入朝鲜,在朝鲜将日俄两国拴在一起,这样,英俄矛盾将来就会转变为日俄矛盾,英国再在其中进行挑拨或者斡旋,坐收渔翁之利!

诡异的一幕发生了。英国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英国外交部通知日本:只要你们不在英国在亚洲利益中心——上海及周边地区作战,我们就同意你们对清国开战!

陆奥宗光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据说他还为英国人立了个字据。

而陆奥宗光也看出了英国人的心思,他开始向英国伸手要点东西,这个东西,是一个新的条约。

在幕府时代,西方列强强制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明治维新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原先不平等条约一个个地废除,只剩下了最后一个不平等的条约,这就是与英国签订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为了废除这个条约,陆奥宗光之前跟英国人谈判了几十次,想尽一切办法,但一直没有成功。日本国内大为不满,批评他是“软弱无能的外交”,现在,为了充当英国在亚洲的小弟,陆奥宗光提出必须废除这个条约。他成功了。

1894年7月16日,伦敦,陆奥宗光亲自在新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上签字。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废除了。

按照新条约的规定:英国取消在日本的租界,废除在日本的治外法权,日本提高对英关税率(由5%提高到10%~15%)。英国不仅取消了在日本的特权,关税率的提高还将为日本接下来发动清日战争提供巨大的经济支持。

在条约签订的同一天,英国立即向清国政府翻脸,李鸿章得到了来自英国外交部的照会:立即答应日本人提出的所有条件!

外交是一门学问

俄国人退出“调停”,英国在朝鲜局势中从打“清国牌”到改打“日本牌”,李鸿章奉行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失败了。它表明这一手段的核心不仅在于如何准确把握其他国家的利益,更需要配以本国抽刀亮剑的勇气。日本人的狡诈、贪婪、阴险、坚定、勇猛、狼性十足,在俄国和英国之间左右开弓,这是另一种版本的以夷制夷。而清国政府失去了原本属于它自己的机会。

在外交上,清国政府处处表现出谦虚忍让、老实诚恳、爱好和平,但谁都知道,国家利益面前,只有老实是没用的,只喊着爱好和平也是没用的。在国际冲突中,进攻或者以攻为守其实才是大部分时候的首选,一味的妥协和退让也许会让你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但也会丧失很多的盟友和潜在盟友——如果你自己都不硬,大家又怎能支持你去硬?

在与陆奥宗光的外交争斗中,李鸿章可以用“完败”一词来形容。除了国家实力,清日两国在外交方面上的指导思想也是完全不同的。这要从一本书说起。

1864年,大清国翻译出版了一本很专业的书籍(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这是一本国际法著作,主要讲述国家之间的往来、出使、交战等国际惯例,作者是美国人,他的观点是很善良的,比如小孩子们不到万不得已不打架,国家也一样,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即使打架,也必须有个理由(师出有名),而且不能自己先动手,要等对方先开打(不能衅自我开)。

书翻译成中文后,取了个很吓人的名字:《万国公法》。

《万国公法》受到了清国外交界的热烈欢迎,除了书中的观点很符合传统道德,也代表了他们对于西方列强世界的“善良”愿望。在他们看,此书是西方“大儒”所著,各国君主必定真心遵守,不敢违抗,一旦国与国之间发生摩擦,各国都得翻到书中的某一页来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