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袁世凯的朝鲜发迹史(第5/5页)
但是十几年来,袁世凯已经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在表面的繁荣和强大之下,清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内忧当然是朝政的腐败,而从外患来说,头一个威胁就是日本。他已经跟日本人打了十几年的交道,没有人能像他那样能深切地感受到日本这个邻居的阴森与可怕。
很显然,未来的大清国需要一个有铁腕手段的军政人物,需要一种尚武之风,一种血性精神。
这就是袁世凯当年放弃科举的理由,当时他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而现在,袁世凯的感受更加强烈了。
“有些鸟儿毕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羽翼太丰满了”,袁世凯虽然不会知道《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这句经典台词,但在他看来,他就是那个拯救未来大清国的人。为了实现理想,他必须先回到国内,成为一个真正掌管兵权的将领!
袁世凯最开始的办法就是——请示。他不停地向那位主管他的领导请示报告,请求调回国。各种理由,锲而不舍,对于连一个乡试都没有考过,好歹能把字写工整的袁世凯来说,这实在是很痛苦。
1888年,袁世凯又专门写了一篇很长的报告,要求离任回国,再一次遭到无情的拒绝。从这之后,他似乎已经绝望了。不再写报告,也不再吵闹,安心地在朝鲜住了下来,找了三位姨太太,每天喝酒戏花,偶尔写个诗或者家书日记什么的,记录一下失落的心情。在一个个下着雨的早晨,袁世凯大人驻足低矮窗前,遥望帝国的方向,他想回国——可是他回不去。
袁世凯已经绝望了吗?不是的。他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亮出自己的獠牙,经常亮出的,那只是颗门牙。袁世凯深深地知道这一点。他相信机会总是会有的,而这个机会是自己创造的,不能老把希望寄托在其他人身上,机会来临之前,要有恒心去等待;机会来临之时,更要有实力去抓取。
是的,时间就是牛人最好的朋友。只要平心静气,忍耐等待,上天是总有一天会眷顾到你的。那天,愿望就会实现,幸福也会到来。而在那根橄榄枝落下来之前,你必须收拾好自己的心情,打点好自己的行装,磨好自己的獠牙——亮出来就要反光!
所以,在我看来,当袁世凯不再为回国而写报告时,他只不过是换了一种争取的方式,一种不再依靠别人而依靠自己的方式。在等待机会的同时,他开始了自我充电,广交朋友,学习西方军事知识,帮助朝鲜国王练兵,总之,一切都在为他的理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军政人物而准备。他没有首先让自己乱了阵脚,他过着简单而明快的日子,他相信他终究会抓住那个最后的机会!
1894年新年刚过,袁世凯的机会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