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与大明帝国(第12/13页)
宋龙凤十年(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太祖三十七岁。
宋帝在滁州。
“春正月丙寅朔,李善良等率群臣劝进……乃即吴王位,建百官。”[128]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刘)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129]
宋龙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太祖三十八岁。
宋帝在滁州。
“冬十月戊戌,下令讨张士诚。”[130]
宋龙凤十二年(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太祖三十九岁。
宋帝在滁州。
五月二十一日,太祖以檄数张士诚罪状:“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近睹有元之末,王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宪台举亲而劾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不以为忧,方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千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致使愚民,误中妖术,不解偈言之妄诞,误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其苦,聚为烧香之党,根据汝颍,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元以天下钱粮兵马大势而讨之,略无功效,愈见猖獗,终不能济世安民。是以有志之士,旁观熟虑,乘势而起,或假元氏为名,或托香军为号,或以孤军独立,皆欲自为。由是天下土崩瓦解。余本濠县之民,初列行伍,渐至提兵,灼见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运难与立功,遂引兵渡江……龙凤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131]
“十二月遣廖永忠沉宋帝小明王韩林儿于瓜步,宋亡。”[132]
宋龙凤十三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太祖四十岁。
大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太祖四十一岁。
“春正月乙亥……(太祖)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133]
十 大明帝国与明教
太祖因明教建国,故以明为国号。然“明王出世”、“弥勒降生”均含有革命意义,明暗对文,互为消长,而终克于明。弥勒则有三十次入世之说。使此说此教仍继续流传,则后来者人人可自命为明王,为弥勒,取明而代之,如明太祖之于宋小明王。以此明太祖虽以红军小卒起事,自龙凤十二年以后即讳言其为红军支系。于讨张士诚檄中,且深斥弥勒之传说,以为妄诞,以为妖言,而于“明王出世”之说则不及只字。此盖受刘基、宋濂等反红军系儒生地主之劝说,隐去旧迹,为建新朝地步也。越一年而建国。洪武元年四月甲子幸汴梁,闰七月丁未还南京,因李善长之请,诏禁白莲社及明尊教。王世贞撰《李善长传》:
高帝幸汴还……又请禁淫祀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巫觋,扶鸾祷圣书符咒水邪术。诏可。[134]
遂著于律。《明律》十一《礼一》:
凡师巫假降邪神,书符咒水,扶鸾祷圣,自号端公太保师婆,及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正之术,或隐藏图像,烧香集众,夜聚晓散,佯修善事,扇惑人民,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
原注:西方弥勒佛、远公白莲社、牟尼明尊教、释氏白云宗是四样。
牟尼即摩尼,明尊教即明教也,说见前文。
时温州仍有大明教流行。熊鼎以洪武元年任浙江按察司佥事,分部台温。[135]以大明教名犯国号禁绝之,宋濂《故岐宁卫经历熊府君墓铭》:
洪武改元……温有邪师曰大明教,造饰殿堂甚侈,民之无业者成归之。君以其瞽俗眩世,且名犯国号,奏毁之,官没其产,而驱其众为农。[136]
泉州晋江县华表山亦有明教徒所立之摩尼庵,因郁新杨隆请得不毁。何乔远《闽书》卷七《方域志》:
华表山山背之麓有草庵,元时物也,祀摩尼佛。摩尼佛名末摩尼光佛,苏邻国人,又一佛也,号具智大明使……会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至道中,怀安士人李廷裕得佛像于京城卜肆,鬻以五十千钱,而瑞相遂传闽中。真宗朝,闽士人林世长取其经以进,授守福州文学。
皇朝太祖定天下,以三教范民,又嫌其教名上逼国号,摈其徒,毁其宫。户部尚书郁新、礼部尚书杨隆奏留之。[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