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结论(第4/7页)
李鸿章接待别人时常常带着傲慢轻侮的神色俯视一切,常用戏弄的态度对待他人,只有和曾国藩相处的时候像对待严亲一样,礼数周到,言辞恭敬,是自然而然就这样做的。
李鸿章和外国人交涉,态度非常轻侮,在他眼中看待他们像是看一些市侩,他说“那些人都是为了牟利才来到这里,我们也要拿着筹码,好好计算,眼中也要只看利益”。崇拜西方人的那种劣根性,这是李鸿章所不对的地方。
在外国人当中,李鸿章最敬重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戈登;一个是美国的将军格兰德,也就是南美和北美战争中立了大功的人。格兰德到天津参观游玩的时候,李鸿章对他给予厚待;后来接见美国公使,总是询问格兰德的起居情况;等到他自己被聘任派到西方各国访问的时候,经过美国,听说美国人为格兰德建立纪念功德的石碑,李鸿章当场赠予千金表示心中的敬慕之情。
李鸿章处理事情最讲究精确核实,每遇到一个问题,必定会再三盘问,丝毫不含糊,不轻易对别人许诺,许诺后就一定会实践,实在是言行一致的人。
李鸿章在欧洲的时候,总是喜欢询问别人的年龄,还有人家的家产有多少。随行人员有人跟他说:“这是西方人最忌讳的,最好不要再这样问人家。”李鸿章对此表示不屑。这是因为他的眼中根本就没有欧洲人,感觉这一切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而已。最可笑的是,他曾经参观英国的某个大工厂,参观完毕后,忽然想出一个奇怪的问题,就问那个工头:“你负责管理一个这么大的工厂,一年从什么地方得到收入?”工头回答说:“除了薪水之外,没有其他的收入。”李鸿章慢慢指着他指环上的钻石,说:“那么这个钻石是从哪儿来的?”欧洲人把这件事传为奇谈。
世人都竞相传说李鸿章富甲天下,这件事有些不太可信,他大约有几百万两的产业,这是意料当中的事情。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他里面的股份都不少。有人说南京、上海各个地方的当铺银号,也大多属于他掌管的产业。
李鸿章在京师的时候,常常居住在贤良寺。原来曾国藩平定江南后,初次进入京城觐见陛下,就是住在那里,后来就经常住在那里。将来这个寺庙应当为《春明梦余录》增添一个典故。
李鸿章生平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从来没有担任过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戊戌年会试的时候他也在京师,李鸿章觉得这次自己一定能够获得主考官的差使,可最终还是没有当上。即使朝廷大殿上的阅卷大臣,也从来没有派过他一次,李鸿章心里一直耿耿于怀。以他的盖世功勋和名声,还要对这种事情恋恋不舍,由此可见科举的毒害深入人心。
以上数条,不过是我偶然知道的,不分类别,随便记下来,来帮助读者观察了解这个人物的一些方面而已。著者和李鸿章的交往也不深,无法更多地知道他的一些传闻逸事;又因为这些事情也无关大体,全记也记不过来,索性就不记了。然而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想用两句话来评价他:不学无术,不敢破格,这是他的短处;不躲避劳苦的事情,不畏惧诽谤的话,这是他的长处。呜呼!李鸿章已经去世了,但是国家还有很多苦难,将来的形势还会比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更坏,后世的人要怎么处理呢?
我读日本报纸,读到德富苏峰的一篇著论,他品评李鸿章有一些独到之处,翻译记录如下:
中国的著名人物李鸿章逝世了,东亚地区的政局从现在之后不免有些寂寞,不仅仅是为大清政府朝廷的顶梁柱倒塌才有感悟。
总结概括起来,说李鸿章这个人物多么伟大,立的功劳多么大,不如说是他的福气和命运超过常人。他年轻的时候就中进士,点翰林,占据了大清名门望族的地位;在太平天国造反的时候,成为曾国藩的幕僚,出任淮军的统帅,依靠戈登的力量平定了江苏的混乱;他平定捻军,也是秉承着曾国藩的遗留下来的政策,成就大的功业;后来他做直隶总督,分管到天津教案,正当情况危急,处于被法国要挟的狼狈和尴尬的时刻,忽然遇到普法战争,法国、英国、俄国、美国都为西欧的事情奔走忙碌,而这件教案的事情就无声无息地沉寂了下去。后来的二十五年,他总管北洋事务,在天津开设府邸,统筹中国的大政方针,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这确实是李鸿章全面鼎盛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