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第4/5页)

司马迁的身体虽然残废了,汉武帝还是爱惜他的才学,改官为中书令,这个职务掌管接受百官报告,转达给皇帝,是个宫廷的机要工作。

李陵案件,对司马迁是极为严重的打击。但他没有灰心,下定决心要活下去,无论如何,要完成国家历史的编写工作。公元前93年,他在答复朋友任安的信里说道:我受了这样可耻的重刑,所以隐忍苟活是有原因的。多年来搜集全国历史事迹,考察比较,研究其成功、失败、兴起、灭亡的道理,写了一百三十篇,目的是要弄清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阐述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变化,建立一家之言。不料工作还没有完成,便遇到这件惨祸,为了写完这部书,便只好忍受这种刑罚。反之,假如早已成书,传布开了,就是死一万次,也是不会后悔的。信写得十分愤慨激昂,非常动人,说出了司马迁对历史著作的严肃、郑重、负责的态度,和百折不挠完成事业的奋斗精神。

司马迁的死年,历史上没有记载,根据史料估计,大概死在公元前86年左右,存年约六十岁。

司马迁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汉武帝在位的时代(公元前141一前87)。经过秦朝末年农民战争的历史教训,汉朝初期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让农民能够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经过几十年的统一、安定局面,经济发展了,社会繁荣了,国家富足了,军事力量强大了。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在这个基础上,几次出兵打败多年来经常侵扰北方边境的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和西方许多部落建立了联系,交换了物资。并且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了国家的疆域。把煮盐、冶铁、铸钱三大工业收为国有,使政府的收入大为增加。汉武帝在位的时代是汉朝的全盛时代。

也正是这个时代,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化了。地主无休止地剥削、兼并农民,地主愈富,农民愈加贫困;商人囤积货物,勾结官吏,放高利贷,剥削中小地主和农民。封建统治集团也越来越腐化了,官吏欺凌、奴役人民,老百姓有冤无处诉,社会上出现一些游侠,为受苦难的人们打抱不平的人物。

司马迁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忠实地、科学地用富有文采的动人描述,概括地记录了这个时代。他同情农民战争,歌颂陈胜、吴广起义;对项羽和刘邦的斗争,感情也是偏向项羽一面的。他谴责酷吏,赞扬游侠。对皇帝的缺点,从汉高祖的无赖到汉武帝的妄想长生、封禅、求仙,都直笔不讳。对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一再表示同情。特别是对封建官僚的龌龊生活,寡廉鲜耻的行为,“侯之门,仁义存”,只有做官的人才有道理的不平现象,予以有力的揭露和抨击。他通过人物、事件本身的叙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通过历史家的笔法,用自己的口气,“太史公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评价。他注意社会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当时经济情况做了详尽的记录和分析,也注意到人和人的关系,对那种不公道、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发出了忧时的感慨和愤怒。他的爱和憎是分明的,对是和非是毫不含糊的。在他的著作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歌颂,也对坏人、坏事作了有力的暴露和谴责。

他的著作原名《太史公书》,后人称为《史记》,内容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史记》的学术地位是极高的,汉代大学者扬雄推许《史记》为实录,实录是真实的记录,是历史著作的基本要求。史学家班固说:刘向、扬雄两人都博极群书,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材,佩服他善于叙述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所以称为实录。宋代史学家郑樵更是推崇,说司马迁继承孔子的意图,把有史以来下至秦、汉的历史,编成一部通史,分成五种体裁:本纪是帝王的编年史,世家是诸侯的家族史,表扼要记事,书记典章制度,传详叙人物,这五种体裁的奠定,后代的历史家都不能改变。学者离不开这部书,六经之后,只有这部书!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司马迁自己说写这部书是述而非作,其实是以述兼作的,是有创造性的。赵翼说《史记》是史家的最高准则,在过去的历史时期,没有任何一部历史著作曾经超过《史记》。这些评论都是公允的,符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