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鞋子落地的那一声巨响(第5/6页)

武则天极其重视玄武门,她深晓当年太宗皇帝如何取得玄武门禁军将领的拥戴,而兴兵入宫取得皇位。因此,在她掌权的年月中,对玄武门的控制一刻都没有放松。

武则天愿意将来自各个不同系统的人物入于禁军区,这样就无人能操纵羽林军了。只要羽林军无事,宫廷的安全就获得了保障。

但是人事难期,武则天的缜密安排与防范,还是无法阻止事态的发展。那些各不相干的将军们,却因各自的未来而多数结合起来,他们为自己的未来而图谋着至高无上的女皇帝。

大年初二,张柬之又以拜年的名义,亲自来到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的家中。李多祚原为靺鞨酋长,骁勇善射,意气风发。以军功被高宗李治迁为右羽林大将军,前后掌禁兵北门宿卫二十余年。

李多祚将军见当朝宰相屈尊来给自己拜年,欢欣鼓舞,备感荣幸,忙令人安排酒宴,予以款待。

为什么张柬之要屈尊到李多祚府上拜年?因为李多祚的职位太过重要,他是右羽林大将军。武周中央军事力量一共有两支,一支叫作北衙禁军,另外一支叫作南衙卫兵。北衙禁军,它的主要职能就是保卫皇帝。南衙卫兵的主要职责是保卫中央政府。

那么这个北衙禁军的最高统帅就是左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是这两个最高统帅中的一员。

张柬之如果能够拉拢李多祚,就等于控制了半个京城,对于下一步的行动,就有了胜利的把握。

二人喝了一些酒,聊了一些李多祚的家事。最后话题自然引向朝政,张柬之就问他:“将军击鼓鼎食,金章紫绶,贵宠当代,位极武臣,岂非高宗大帝之恩?”

李多祚面色立即凝重起来,慨然道:“是啊!多祚一日未敢忘先帝之恩。”

张柬之一听这事有门,就说高宗皇帝的儿子现在正被张易之、张昌宗这两个跳梁小丑陷害,您难道不想去解救他吗?您难道不想做一点什么事来报答高宗的恩德吗?您难道不想青史留名吗?

李多祚一拍桌子,端起一斛酒一饮而尽,慨然道:“若能诛灭张易之兄弟,还太子于宝位,多祚唯相公所使,终不顾妻子性命!”这句话是一句表态的话,只要是为李唐社稷,我李多祚就是抛妻弃子也在所不惜!

当张柬之将诛杀张易之兄弟的计划和盘托出,李多祚听得热血沸腾,恨不得横刀立马。

武官多是性格耿直之人,他们对那些围绕一个问题能够古往今来说上半天的文官,有着一种崇拜,何况是面对一个身居高位,有着丰富政治经验的八十多岁的老人。

直觉告诉李多祚,干了一辈子刀口舔血的买卖,或许这最后的一笔将会使自己青史留名。

八十岁拜相的张柬之做起事来果然沉稳有谋,他的政变准备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各个环节层层推进。拉拢李多祚,也就等于手里有了一支军队。军方仅仅有一个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继续充实队伍。

张柬之首先策反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司刑少卿桓彦范,另外一个是中台右丞敬晖。这两个人都是他过去的老同事,而且他们三个都曾经受到过狄仁杰的提拔。因此,三个人也就有一种类似于同门的关系。

当张柬之找到他们两个,把自己的计划一说,立即得到了二人的响应。我们早就想这么干了,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个机会。也就是说,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也形成了政变的核心集团。这三个人就是政变核心指挥部的最早的成员,张柬之、桓彦范和敬晖。

拉拢李多祚,让张柬之握住了枪杆子,有了枪杆子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拉拢桓彦范和敬晖,让张柬之有了并肩作战的盟友,一切按部就班。张柬之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知道自己要想一举成功,还有很重要的一步棋需要走,那就是争取得到天下人的响应。

张柬之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就是拉拢李唐皇室。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李唐皇室才是正宗,别看武则天在台上折腾得欢,可老百姓并不买账。对于武则天来说,这真是一场悲剧。

张柬之要发动的这场政变必须得到李唐皇室的支持,诛杀“二张”必须打着皇室的旗号进行,否则就是犯上作乱。太子李显是政变集团拥戴的人物,政变的目的,就是要将他推上皇帝宝座,使李唐皇室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