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狄公一去,朝堂空矣(第5/7页)

李显复储后,狄仁杰出任河北道副元帅,领兵去河北。十月,事变结束,但狄仁杰并没有回到京师,他此时停留在河北,做河北道安抚大使,后来他回到洛阳出任内史(中书令)。在狄仁杰归来之前,内史为武三思。狄仁杰归来之后,武三思调出任太子少保,内史始由狄仁杰担任。

武则天此时开始注重搜罗人才。她非常尊重士族地主的意见,甚至要求他们直接推荐人才。这种做法以前从未有过。

武则天所信任的大臣都有推荐人才的权利。他们推荐的人才被接受的数量以及被推荐者能否得到高位,往往以武则天对他们的信任程度为参照。

狄仁杰与武则天之间曾经有过一次极为重要的谈话,她要求狄仁杰为朝廷推荐一个“佳士”作将相。唐初的宰相,多半是出将入相型的。武则天掌权以后,出现了一种新型宰相,即文学型宰相。但现在,武则天所要求的又是出将入相的复合型人才。

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的不是别人,正是张柬之。狄仁杰比张柬之还小五岁,张柬之与武则天都已年逾七旬。这是狄仁杰第一次推荐张柬之,因为他认为张柬之是难得的相才,只让他在低级别职位上混日子是严重的人才浪费。

武则天对于张柬之并不陌生。也就在两年前,张柬之上书反对武廷秀去突厥迎亲,武则天非常气愤,将他由凤阁舍人贬为合州刺史。

推荐张柬之是狄仁杰权力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颗棋子,没人可以取代。狄仁杰的身份究竟该怎样定位,无论是大周还是李唐都对他荣宠备至。有人说,狄仁杰就是游走于这两个身份之间的帝国精灵。他是大周皇帝武则天最信任的重臣,一代良相。

当时狄仁杰也已近七旬,年迈体弱,感觉到生命即将进入倒计时阶段。恢复李唐,这份责任与义务压在他的身上,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要自己还活在这个世上一天,他就会尽量巩固太子的地位,以确保政权的顺利交接。不然等到哪天两眼一闭,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武则天的信任对于狄仁杰来说,是他于风口浪尖屹立不倒的资本。如果说武则天对他没有一丝疑虑,也是不现实的。举荐张柬之的时候,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武则天便表现犹疑。

狄仁杰说:“单论文辞蕴藉,苏味道、李峤已可入选。如果陛下要的是济世安邦的奇才,臣推荐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却有宰相之才。”

武则天于是把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武则天又要狄仁杰荐贤,狄公答:“前些日子举荐的张柬之,陛下并没有用啊。”

武则天道:“不是已经提升他为洛州司马了么?”

狄仁杰道:“臣举荐的是宰相人选,不是司马。”

此时,李显复储的问题在朝野中还没有形成定局,显然,这时讨论举荐贤士的问题,似乎还为时太早。因此,这个上限还可以往后推些。在狄仁杰的大力推荐之下,武则天对于苏味道、李峤的才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比较之下,她决定重用张柬之。

让武则天心有疑虑的是,这时候的张柬之已将近七十五岁。碍于狄仁杰的面子,武则天还是先将其放在洛州司马的位置上先用一用。此后武则天拗不过狄仁杰的再三请求,再次将张柬之提拔为秋官侍郎,这是最大限度。

武则天给狄仁杰的解释是,自己不想让一个比狄卿年纪还大的人,担任宰相之职。与狄仁杰相比,武则天对张柬之始终难言宠信。直到狄仁杰死后的第四年,张柬之才成为宰相。

4

李显复储后,武则天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后事安排。封建君主制社会中,政权交替之时是最容易出现动乱的时候。为了保证政权的顺利交接,历代统治者往往会在事前谨慎布局,巧妙地安排好交接事宜,而挑选顾命大臣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棋。

一般地说,顾命大臣的职责有两点。一是,他必须保证政权的顺利交接;二是,要全力辅佐新君,推行适当的政策。在一般情况下,这是既定政策,缺一不可。

武则天此时执行的政策便是“武、李并贵”,因此他要挑选的贤士是一位能执行并贵政策的人才。此时选拔的贤士肩负的责任,比唐太宗李世民当年指定的顾命大臣还要重。太宗时代的党争,就深度而论,远不如武则天时期来得猛烈;就广度而论,也不如武则天时期牵涉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