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梦想很坚挺,现实很疲软(第5/6页)
李哲的表现让朝臣们大失所望,李哲与他的两个哥哥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对于李哲,高宗又怎会不清楚。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除此之外,他又能作何选择呢?
他从小沉湎于斗鸡走狗,喜好射猎宴游,既无出众的品行,又无过人的才学,属于皇族中典型的纨绔子弟。其实对于一个普通的亲王而言,这本也无可厚非。可是谁也不会料到,高宗和武后会三易太子,储君的桂冠最后会戴到李哲的头上。
鉴于李哲的种种表现,高宗皇帝赶紧将其召赴东都。看来再不交代两句,留守长安的朝臣就有可能会罢朝,导致帝国的权力运行停摆。真要是走到那一步,麻烦可就大了。
李哲成了糊不上墙的烂泥,让官员们大失所望。眼看着大唐帝国后继乏人,以前是什么都缺,就不缺太子;如今是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合格的太子。
高宗皇帝很是焦虑,内心的焦虑将他的病体生生拖入绝境。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初患风眩病,委托皇后武则天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则天参与朝政。有人将高宗这一做法称为“持权与人”。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三月,高宗风眩病加重,不能听政,政事皆由武后处理。高宗欲逊位于武后,遭到宰相郝处俊谏止。高宗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持国与人”。
高宗在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三月前后判若两人,可是等到三月以后,高宗李治像是突然变了一个人,他拖着日渐沉重的病体与武则天展开了传位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李治已经败了两阵,但他屡败屡战。现在,皇太子的地位,已经交给了李哲。李哲的前途又会如何呢?会不会步两位兄长的后尘?
某些有识之士,早已为他捏了一把汗。他们对李哲储位的前途,持一种悲观的态度。而李哲储位的前途,事关李唐皇室的生存命脉。
在这种绝望的形势下,高宗李治并没有认输。开耀二年(公元682年)正月,皇太子李哲没处理几件朝政之事,却添了一个儿子。这也是他与太子妃韦氏唯一的儿子。于是,高宗李治萌生了争取传位子孙的想法,他将这一想法直接表现在立皇太孙这件事上。
消息传至东都,高宗皇帝自然是喜不自胜。废太子李贤早已生有三个庶子,所以高宗不是因为自己升任祖父而大喜,而是为韦妃给他生下嫡孙而喜。
李唐基业又有了新的接班人,生生不息,万世不朽。
太阳又重新升起在帝国的天空,于是他亲自为这个婴儿取名——重照。
高宗不顾关中时值饥荒,下诏改元为永淳,大赦天下。等到嫡皇孙满月那天,更是连续三天大摆筵席与群臣共贺。
高宗李治在兴奋之余,要册立李重照为皇太孙。从孩子的名字和年号来看,高宗皇帝有了新的想法,如果可能,他希望眼前这个婴儿,将来能够继承大业。
因为大唐制度上没有皇太孙之制,所以特招吏部官员来询问,表示要自我作古,创立新制。在征得有司赞成之后,正式将李重照册立为皇太孙,欲开皇太孙府,并令府官各加王府一级。
历史上从来没有皇太子健在就立皇太孙的先例,这是一种破例,这种破例显然传递出一个信号。
立李重照为皇太孙,高宗皇帝是想从宗法制上断绝武则天夺权的可能。换句话说,如果太子李哲死去,那么可由皇太孙作为法定继承人即位。
谁都看出来了,这是一个反常的举动。有爱管闲事的大臣就站出来进言:“皇上,您这事办得不太妥当,容易给自己落下话柄。”
高宗皇帝根本听不进去别人劝,既然没有先例,那就从我这里开始做起吧!
这是一个美妙的想法,但想法代替不了现实。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的人,还指望他能来照顾别人吗?别说皇太孙了,就是眼皮子底下的皇太子,他也照顾不过来了。
从理论上说,当皇太子健在之时,另立皇太孙的做法是荒谬的。
任何一个帝王,不论他的才智如何杰出,能选定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至于在既定接班人之后,又再制定接班人之接班人,这不仅是画蛇添足,而且也意味着,他那第一个接班人的选定,就是一个错误。如果不是一个错误,又何劳你再去制定他的接班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