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场风月撩人的死亡游戏(第3/7页)
经过一番挑选,武则天最后将宝押在了薛元超和裴炎这两位新近提拔上来的宰相身上,让他们会同刚由宰相降为御史大夫的高智周来共同主审。
高智周是薛元超推荐并提拔上来的,在他们三个人中间,他的级别是最低的,也是干活最不卖力的甩手派。高宗皇帝将其换了个岗位,右散骑常侍。但高智周是铁了心不愿意再给别人当枪使,也不愿意再做官。高宗虽然极力挽留,但怎奈对方去意已决。
高智周不愿参与定罪太子一事,只好用辞职以示清白。他的人格受到高宗李治的褒扬,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高宗偏爱太子的现实。高宗的立场如此明显还是不能保护太子,显示出大权旁落的疲态。
再来说说薛元超,他应该算初唐时期著名的才子,当时的文坛领袖,曾经引荐推崇过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此人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因为薛元超曾经与李义府和上官仪有过交往,受二人牵连,遭到两次流贬,他的身上似乎有依附权威的个性。他曾经对外宣称,自己这一生有三大憾事:一憾没有高学阶,不是进士出身;二憾没有家族背景,不得娶五姓女;三憾不得修国史,人品不行。
尤其是第二条更让人怀疑其人品有问题。第二条的意思是,自己是庶人,想要娶一个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都没有这个资格。骨子里的犬儒心态昭然若揭,也可见在门阀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夜,仍有相当多的官场文人将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从天帝、天后的宫中传出的消息让太子李贤难以心安,有人看到他的父皇和母后因他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高宗下诏时的犹豫和武后大义灭亲时的慷慨陈词,让人大惑不解。
高宗对自己最爱的皇子的罪责采取一种避重就轻的豁免手法,而武则天则是怀着忧虑的心情向高宗回忆了当年先帝含泪废黜太子李承乾的往事。前车之鉴,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
武则天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让高宗皇帝一时之间也束手无措。他希望作为母亲的武则天能够和自己有着同样的亲情体验,不管怎么说,李贤都是他们的孩子,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吧!
武则天坚决反对高宗表现出来的暧昧态度,她的理由很简单。作为人子最起码应该懂得孝顺父母,可李贤身为太子,不但没有体谅父母当国的艰辛,反而想着如何除掉自己的父皇和母后,这是天地不容的事。
在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中,从表面上看,下诏组建三司庭审判决的是高宗,确定太子李贤有罪且下令执行刑罚的也是高宗李治。但是到底是谁遣人告发太子?是谁让这样一次行为失检的案件变成谋逆大案?是谁又坚持给太子李贤扣上谋逆之罪?
可怜的高宗李治,先前已经无法保护他的叔父、姑姑、前妻、爱妾、兄弟和庶子女们,如今连他与武则天的亲生之子也没有能力去保护。虽然身为一国之君,高宗李治一路走来,也常常感到普通人才有的有心无力的挫败感。
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几位宰相的态度应该是一致的,就看武则天如何收场。
母以子为贵,李贤是武则天的儿子,且处于东宫之位,如果武则天没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她还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作为母亲的她一定会想方设法保护太子,为其开脱,更不会力谏高宗李治废掉自己亲生儿子的太子之位。
高宗不想让事态扩大化,可武则天却寸步不让。
武则天说:“先帝曾有言,法非天子一人之法,乃天下人之法。因一己之私利违国家大法,并非明君之举。作为一国之尊,更应该心存公心,大义灭亲,对逆谋造反的人,绝不能心慈手软。否则,将何以示诫后来者,又何以坐稳江山。”
武则天再言:“不管有什么样的理由,身为人子,而且又是太子,竟然阴谋造反,这种事不可原谅。难道皇上忘了,当年李承乾有谋反企图,先帝诸般不舍,但还是流泪废太子,将其贬为庶人。怜子之情人皆有之,贤儿堕落到这个地步,我作为母后更为伤心。但现在朝臣的眼睛都在盯着圣上,若一味顾念亲情,恐怕会造成文武众卿离心离德,那时候,后悔就晚了。”
武则天说这些话的时候,情绪很是激动。高宗李治被说得哑口无言,因为武则天的话听上去句句中肯,字字千钧,无一处不合天地之正理,无一语不符国家之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