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夫妻、父子之间的三角格局(第3/6页)
这一年老天接连播出不一样的节目,先是天下大旱,然后又玩了一把天狗吞日。
在母亲去世的第二个月,武后就向高宗上书,表示自愿退出皇后位,以赎天谴。与其说是武后体恤民情国运,不如说是她在自己的命运上再次下了重注。
她是在用破釜沉舟的一招,警告太子,别以为我这个当娘的是靠你这个太子才显摆起来的,其实你这个太子还是我的面子挣来的。假如不是老娘用尽一切招数正位中宫,你做了嫡子,哪来的太子当?和我对着干,没你的好果子吃。如果我不存在,你也不会长久。
辞职信写得很有诚意,递到高宗皇帝的手里,被高宗一口否决。夫妻之间的亲情,逐渐被皇权与后权之争蚕食鲸吞。
武后请辞被拒一个月后,太子右中护(左中护为高宗极信任的老臣李)同东西台三品赵仁本被罢相。很多人都在说这是被退休在家的许敬宗“发挥余热”搞掉的。
赵仁本虽然被搞下去了,可太子的势力仍然不可动摇。监国监了这么多年,还是收揽了一些人心。武后对于那些出身寒微,深知社会真正面貌的下级官吏总是高看一眼。对于他们中间那些有政治远见的人,不论出身及地位,一律提拔重用。而对于那些只知卖弄口号的贵族名流则颇为冷漠。当然士族官员对武后出台的那些新规定、新制度,多有不满。他们更无法接受,那些寒微之士的挑战。
李弘自幼修习儒学,身上流淌着儒家的精神血液。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特征越来越明显。对于那些豪门士族的文臣学者,他也越来越尊崇。慢慢地,太子李弘成为门阀贵族等保守势力拥护的对象。每当武后实行新政,触及到贵族利益,他们就会将太子李弘推到政治斗争的最前沿。
时间久了,武后和太子李弘母子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对立情绪。而母子之间的感情,也因为政治的原因,变得更加复杂与微妙。对于太子李弘,武后有特殊的感情,毕竟是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太子虽然是自己生育的,可自己真的无法理解他。作为皇子,他待在自己这个母亲身边的时间并不多。三四岁的时候,就有宦官负责教导,再稍微大一些,更由学有专长的宿儒陪侍读书。
等长到十几岁的时候,便出外设立王府,也有文武百官,并继续修习儒学。尤其是太子,身居的东宫俨然就是一个小朝廷,每日里修习的也是以儒教为主的“帝王学”。长大之后,虽然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但由于君臣上下的界限划分得非常严格,与父母也很少接触,母子之间的亲情也异常疏离。
3
咸亨五年(公元670年)三月,太子李弘的婚礼在太极宫文华殿举行。新娘裴氏容貌娇美,仪态大方,更为难得的是她是个谦和贤淑的女子。虽然年纪未满二十,但行为举止与太子李弘甚为投合。婚后不到数月,太子弘苍白的脸上渐渐有了光泽,病弱之躯也似乎慢慢强壮起来。
其实在对待李弘的婚姻大事上,武后是有愧的。太子李弘的未婚妻原本是以美貌闻名京师的杨思俭的女儿,也就是在大婚前夕与贺兰敏之勾搭上的那位杨姑娘。
高宗在皇后与太子的母子之争中,是站在太子李弘一边的。他甚至于起用太子的亲信领兵到前线打仗,武后对此毫无办法。杨氏死后的第二年正月,武后陪着高宗到东都洛阳疗养,李弘再次留下来监国。
内有贤内助裴妃温柔的鼓励和支持,外有大臣郝处俊等人的辅佐,以及其他士族官员的大力拥护,太子李弘的日子倒也过得很充实。裴妃是右卫将军裴居道的女儿。
也就在这段时间里,太子弘在处理完一天政务后,经常与陪伴在身边的老臣聊起一些宫中旧事。这天,两人越说越多,就提到了已故的萧淑妃死后曾留下了宣城和义阳两位公主,她们一直被囚禁在掖庭后宫,到如今已有整整19年。
老臣只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没想到这件事在太子李弘的心中却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此之前,太子李弘可能认为这两位公主已经离开人世。虽然母亲不同,但他们毕竟是李弘的姐姐,而且已年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