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第5/6页)
众人的目光最后落在了沈从云的身上,似乎已经习惯了沈从云的结论都是正确的,好像大家也没办法不习惯啊。
沈从云的目光扫了众人一圈,除了一干总参的大员,还有许多参谋都是历史上的牛人啊。吴佩孚、孙传芳……,这些都是沈从云直接从军校里面抓出来的主。
“呵呵,看我做什么?你们继续分析吧,我去找唐绍仪,要做好一切发战争财的准备啊。”沈从云说着笑呵呵的走了出去,留下一干人等大眼瞪小眼的。
……
战争的进程,并没有随着中国这个变数的出现而发生太大的变化。尤其是列日要塞,成为一战中比利时方面唯一的亮点。
德军的指挥官冯·埃米希仍然认为比利时人会不战而降,派了一位使者打着休战的旗帜,要求列日投降;否则的话,他宣称,这座城市将遭到空袭。比军的勒芒按照国王的指令拒绝了。几小时内,德军大炮狂轰东面炮台和城市本身,但仅仅削去一些混凝土而已。第二天,从附近科隆起飞的用内燃机推动的齐柏林飞船飞临上空,丢了十三颗炸弹,炸死了九个平民。这样,战争范围开始有了新的扩大。德军队潮涌般地反复冲锋,特别对东面的弗莱龙炮台和埃夫涅炮台,但是被火炮和机枪的联合火力所击退,炮台前的尸体堆积到齐腰高。所有默兹河上在列日南面和北面的桥梁都已被毁,企图用浮桥渡过默兹河的部队遭到炮火的扫射。只有德军的一次突击可算部分成功。当第十四步兵旅的指挥官被杀时,他的部队遇到第二集团军的副参谋长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他立即担任指挥。第二天夜间,鲁登道夫率领他的部队,经由弗莱龙和埃夫涅之间的缺口进入列日。但是炮台仍都在比利时人手里;列日已被侵入,但还远没有被攻克。对炮台连续进行炮兵和步兵的突击都无效果,直到8月10日,那时冯·埃米希攻占了第一座炮台。二十四小时内,第二座炮台也陷落了。德国人于是搬来一门大炮,它将使炮台化为瓦砾,并使举世震惊。到那时为止,英国的十三英寸半的海军炮,是这种炮中间最大的。但是克虏伯的军械工人,设计了一门十六英寸半(四百二十毫米)的攻城榴弹炮,可以把一吨重的炮弹射到九英里外。每颗穿甲弹有一个定时信管,只在目标被穿透后才定时爆炸。这门榴弹炮是一种巨型炮,绰号“大贝尔塔”,是照弹药制造者的妻子贝尔塔·冯·克虏伯的名字命名的。在以后的战争中,还出现一门惊人的巨型炮。)到了8月16日,十二座炮台中的十一座遭到连续猛轰后屈服了。那天晚些时候,勒芒指挥部所在的隆森炮台,被直接命中而摧毁,他本人也被打晕。
被俘后的勒芒将军向冯、埃姆米西交出指挥刀时说:“我是在昏迷后被俘的,请您在战报中一定要说明这一点。”
后者说:“你的指挥刀并没有玷污军人的荣誉,留着吧。”这一个细节,算的上是两人骄傲的军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成就的一段佳话吧,尽管两人是对手。
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为英法军队争取到了时间。
如果说在比利时的耽搁,已经导致了施里芬计划的第一步破产,从而德军在今后的作战将这份旨在速战速决的计划最终改的面目全非;那么法国人制定的17号计划,则与德国人制定的计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建立在极端理性的基础上,是谨慎之后的大胆。另一个则是将法国人的性格崭露无疑的,用幻觉代替了现实,想象力赶走了逻辑推理的产物。有人用一句话来形容17号计划,“除进攻外,不知道其他律令。”
马恩河会战的结果,虽然是最终双方大致打了个平手,但是整个过程中法国人的狗屎远确实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法军发起的“洛林会战”,失败的结果居然成为了幸运的战败,这真的让后人啼笑皆非。(注:具体的史料,就不照搬了,大家可以去找来看一看,老断不干那种大面积复制粘贴的事。)
马恩河会战的结果意味着施里芬计划彻底的破产,德国人不得不面对东西两面作战的困境,尽管德军让120万法军付出了一半以上的伤亡和被俘这一看起来显赫的战绩,但是速战速决的计划还是破产了。交战的双方在长达700公里的正面战线上,开始了你挖我也挖,大家一起挖的堑壕战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