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告别这个让人伤心的世界(第4/5页)

消息传到北京后,最郁闷的是恭亲王奕䜣,自己做了那么多事,连个顾命大臣都沾不上。他明白皇兄就是到死都还在猜忌自己,奕䜣当然不甘心就这么出局,在权力场中,有时候出局意味着危险。

咸丰虽然西去,但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好了,政务交给顾命大臣。他也考虑到顾命大臣可能擅权,操纵朝政,所以又给了皇后一个“御赏”印章,给慈禧一个“同道堂”印章,这个印章虽然名义上是载淳,但其实还是由他的母亲慈禧保管。顾命大臣所拟的圣旨,只有在上面盖有“御赏”印章,末尾盖有“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

这样三方制掣,能够确保权力平衡,至少咸丰是这样盘算的。咸丰如此设计,是希望通过牵制作用,等载淳长大时,皇权能够顺利过渡到他手中。设计不能说不精致,但他错误估计了中国人的本性,错误估计了权力的本质。在中国传统政治里,权力制衡是非常罕见的东西,权力最终还是会汇聚到一人的手里。

根据中国的权力逻辑,这三方中最终有两方会出局,最终心狠手辣的人掌控局面,成为新一轮的独裁者。这个人不可能是皇后,要么是肃顺,要么是慈禧。

事实上,咸丰去世没多久,肃顺等人就向慈禧开战了。顾命大臣拟了一道圣旨,尊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第二天才尊慈禧为圣母皇太后。也就是说两宫并尊,但从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显然是更尊钮祜禄氏。慈禧当然会记恨。

两宫智除肃顺

1861年8月24日,肃顺带着顾命大臣们进入东西宫,和两位太后讨论公文处理的程序。肃顺说,奏折由八位大臣看就行了,谕旨也由八大臣共同拟定,两宫太后只要负责盖章就可以了,为了防止后宫干政,太后不可以更改谕旨。

这个要求无论是钮祜禄氏还是那拉氏都无法接受,她们坚持要审阅谕旨,只有经过她们的审定,谕旨才能生效。

其实,肃顺的要求并不过分,咸丰临死前授权给这两个女人,无非是要她们在关键时候限制顾命大臣,所谓关键时候就是顾命大臣有可能作出危害大清江山的事情。两宫太后要求审阅奏折和谕旨,分明是想干政。

钮祜禄氏本来对政务兴趣不大,她所以这么做,显然是受到了慈禧的怂恿。在慈禧跟权臣的斗争中,钮祜禄氏始终与慈禧的步调保持一致。钮祜禄氏真是一个蠢女人,她连真正的敌人都看不清楚,最后被人吃掉也是情理之中。

肃顺这时也犯了大错,他最后居然妥协,两个太后时时以小皇帝的名义出头,他也觉得很难抵挡。当然,这跟肃顺轻敌有很大的关系,钮祜禄氏不足为惧,慈禧也只是一个二十六岁的女人,难不成她真能翻起什么大浪?

慈禧向来跟皇后水火不容,这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不惜低声下气和皇后结盟,由此可见她绝非等闲之辈。跟皇后结盟是一件大事,如果弄巧成拙的话,很可能祸及自己。为了确保这事能做得天衣无缝,慈禧派出了心腹太监安德海。安德海办事很给力,果然说动了皇后。

东西太后这么一联手,肃顺等人就有些烦闷了。两太后一致认为,要扳倒权臣,必须先抓出他们的罪证。这个重要的任务自然交给了安德海。

安德海是一个心机很深手腕高明的太监,他密切地关注着肃顺的一举一动,终于抓住了肃顺的一些把柄。是不是诬告我们不知道,反正根据安德海提供的情报,肃顺有大逆不道的行为。肃顺喜欢开玩笑似的坐在皇帝的宝座下,还问身边的人自己像不像皇帝。还有一个情报是肃顺的一个内监不小心打碎了他的羊脂玉杯,内监很害怕,后来想出了一个法子,把玉杯粘好,第二天给肃顺送参茶的时候,突然装出很吃惊的样子,一不小心把手中的玉杯摔落在地。肃顺惊问其故,内监说我刚才在你的鼻孔里看到两道黄气,就像龙脉一样,所以不小心把杯子给砸了。

接下来我们不用猜也知道,肃顺不怒反喜。这个故事太老套了,八成是捏造的。在袁世凯身上也有一个同样版本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感到,权力斗争是多么的卑鄙龌龊。

搜集情报无疑会激起更多的人对肃顺不满,有助于建立起一个反肃顺联盟。肃顺对此全然无知,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奕䜣身上,他认为奕䜣才是最大的敌人。肃顺认为,奕䜣没有被列入顾命大臣肯定会不满,所以首先必须把他稳住。于是,肃顺发出一道谕旨,既让奕䜣参与丧事,又让他留在北京,不必前往热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