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帝国烽烟四起(第4/6页)
就这样,蓝正樽起义还没几天就失败了,而且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镇压了这场叛乱。蓝正樽这人虽然没有其他能力,但从他及早逃脱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非常警觉的人。
虽然这次起义动静不大,但是道光却高度重视,对于起义这种事道光一向是敏感的。听说蓝正樽下落不明,他急调湖广总督纳尔经额去搜捕。湖南巡抚荣光本来已经光荣卸任,道光让他留在那里观察形势,新任的湖南巡抚裕泰也赶往湖南剿匪。如此兴师动众让人感觉道光真有点小题大做。
蓝正樽的下落如何呢?那次在蔡家塘,得知官兵赶来,蓝正樽神不知鬼不觉地脱身,换上乡民的服装逃到漆家湾。没想到跟当地乡勇发生冲突,蓝正樽被乡勇用石头打死。听到这个消息,道光半信半疑,让新任的湖广总督林则徐去调查此事。林则徐是个实在的人,他办事道光放心。林则徐经过查证后表示,蓝正樽确实死于乡民之手,道光本该卸下心头重压,睡一个安稳觉了。但是他凭“直觉”认为林则徐在骗自己,他感觉,当然只是感觉,蓝正樽没有死,还藏在山中的某个地方。
道光被心中的怀疑折磨得非常痛苦,一气之下,将纳尔经额降职,调到西藏去,永远不许回京。林则徐也被处罚了,降五级留任。
第三次瑶民起义是由一个叫雷再浩的人发动的。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月十日,湖南新宁县瑶民雷再浩联合汉人李辉、陈名机等人在连州发动起义。雷再浩起义也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清军扑灭,但清军也付出了代价,多少为雷再浩挽回一点面子。起义军击毙了清军守备李廷杨、千总刘春林,还有外委陈国熊、马瑞春等人。
第四次瑶民起义的发起人还是湖南新宁县的村民,此人名叫李沅。这次起义有黑社会性质,都是一些“拜把子”兄弟干的,他们成立了“把子会”,打算学梁山好汉,劫富济贫。后来李沅的兄弟们被官府抓进去了,李沅带着兄弟们劫狱,就这样拉开了造反的序幕。
起义以后李沅不称王也不称元帅,自称“总大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哥大,打出“劫富济贫”的口号。这次起义发展很快,清军动用了一万多官兵剿匪,直到道光死后三个月起义才被镇压下去。
可怕的敌人
彝族起义也好,瑶民起义也好,跟后来的起义相比,都不过是给帝国挠痒痒。
白莲教曾经把乾隆和嘉庆折腾得很惨,虽然最后被扑灭,但是到了道光朝又死灰复燃。道光末年,河南出现了一个叫朱麻子的人,这个人企图复兴白莲教,召集了几百人起义。朱麻子等人虽然被清军火速扑灭,但就像野火一样,是一个不好的开端。很多人打着白莲教的名义搞一些地下活动,“白莲教”是清廷统治者非常敏感的三个字。
王朝衰落之际,过去已经销声匿迹的一些“妖孽”往往会再度复活,这不,天地会也冒出来了。道光十二年(1832年),台湾嘉义县的天地会首领陈办、张丙等人率众起义,一时之间,台湾云集响应,将嘉义城包围得密不透风。清军大批将领被天地会杀害,一时间起义军膨胀过万。
接着,便是政府从全国各地向台湾调兵,义军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对于清廷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道光十五年(1835年),山西爆发了先天教起义。这场起义在嘉庆年间就开始酝酿,直到道光年间才爆发,起义虽然失败了,却给道光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所以,道光下令从严处罚作乱之人,凌迟、摘心、斩首的有一百多人。
从道光元年(1821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全国爆发的起义多达二百五十多次,叛乱如此频繁,足见当时国家的衰败。但是道光没有想到,更可怕的敌人还在后头呢!
捻子正气势汹汹地向大清国涌来,在捻子身后是更可怕的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背后,站立着一个疯狂的广东人:洪秀全。
先说说捻子吧!
捻子是民间一个秘密的社团组织,据说在康熙年间就存在,甚至有人说在明末就存在。捻子主要是由手工业者和农民组成,在嘉庆年间,他们的活动开始频繁。捻子是北方的方言,意思是一伙人、一群人。嘉庆末年(1820年),捻子在安徽、江苏、山东一带异常活跃,数十上百人为一捻,大的捻子甚至有几千人。很多私盐交易都是捻子在背后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