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失败但不屈服(第3/4页)
1844年,英国军舰驶入珠江口,又对清政府提出了六个过分的要求:一、英国人两年后可以在广州居住;二、英国人可以在广州河两岸建造洋楼;三、英国人可以在十三行开河截段;四、允许英国人在广州设立天主教堂;五、允许英国在广州设立领事馆;六、允许英国人在天津建造房屋通商。
清政府还没有给英国人答复,他们就在广州河一带勘察地段,对于这种行为,政府能够忍受,广州人民却忍受不了。消息一出,广州各界联合起来,商议每个铺户捐出一个月的铺租,凑齐三百多万两银子,召集乡兵十万多人,准备和英国人大干一场,并给英国一封公开信,称如果他们坚持这种无理的行为,将与他们决一死战。
英国人收到信后,吓坏了。英国人也许不怕道光领导的清政府,但是却非常害怕这些彪悍的乡勇,火烧十三行的事件已经表明为了维权这些人是不怕死的。
珠江沿岸,当地人又称为河南,跟省城广州隔河相对。这是一块人口稠密的地方,地皮非常宝贵,而且这里也是一块战略要地,占领了这里,可以封锁进入黄浦江的船只。英国人为了获得这块宝地,刚开始打算用重金购买,但是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对。诱买不成,英国人便想强行占有。
璞鼎查带着人到这里插旗划界,想强行占有这块地方,造成既成事实后,逼迫清政府承认。5月21日,双州书社几千名群众集体投书,控告英国人非法占有的行为。后来,广大群众又围住英国领事馆,要求领事给一个说法。领事先是推说不见,无奈群情汹涌,只好将河南租地一事叫停。
1847年夏天,在广州的黄竹岐村发生了一起更大的纠纷。在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沿江的许多村子纷纷围起栅栏,算作一种自我保护吧!当时英国人上岸,只要不到村里闹事,村民都任由其自由出入。
战争结束后,也就是1847年夏天,一些英军乘船到黄竹岐村打猎。上岸之后,他们得意扬扬,看见漂亮的妇女就调戏,许多妇女吓得惊慌逃跑,英国士兵居然在妇女背后开枪射击,当然他们是为了吓唬人取乐,不是真的要杀人。村民们听到枪声,纷纷敲锣打鼓,附近各村的村民全都拿起武器冲了过来,将英军围住。英军顿时吓坏了,惊恐暴躁,企图拿枪吓唬村民。
这些彪悍的村民愤怒异常,当场击毙了六名英军,并将英军的尸体绑在石头上,沉入江底。其中,有一个村民陈亚辰被英军杀死。英军看事情闹大了,赶紧逃走,向领事报告。英国领事立即照会耆英,要求他严惩凶手。耆英吓坏了,立即把英军的尸体打捞上来,归还领事。但是新任的广州巡抚徐广缙支持乡民,对英国人说:“自古以来,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你们的人杀害了我们的乡民,我们乡民报复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迫于政府高层的压力,徐广缙不得不做出姿态,处死三个乡民。但是,英方对这个结果还不满意,继续给耆英施压。没办法,耆英只好要求乡民们写一份保证书,保证以后永远不许滥杀英国人,英国人这才平静下来。
广州人民抵制英军进城
中英贸易,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根据长久以来的规矩,英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入广州贸易的,这里面有严格的规定。也正因此,英国人对这种限制非常不满,认为中国人对他们不公平,看不起他们。
《南京条约》签订后,璞鼎查再次提出英国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清政府认为英国人如果不带兵卒的话,可以进城谈公事。鸦片战争后,马礼逊担任英国领事,他在任上,多次请求允许英国人自由出入广州,但是没有结果。马礼逊逝世后,马峨接替他。马峨再次提出这个要求,也没有结果。马峨离职后,德庇时接替他,同样提出这个要求。
德庇时看请求未果,在1847年春,居然率领十多艘军舰闯入广州河,占据十三行湾,让英军偷偷爬上中国炮台,将炮眼盯死,然后以先斩后奏的方式“坚请入城”。道光派耆英与英国人谈判,达成协议让英国人两年后入城。1849年,德庇时回国,文翰接替他,再次把这事提出来。
耆英当时答应德庇时,允许英国人两年后入城其实只是缓兵之计,但是在英国人看来,说话就必须算数。他们直接将军舰开进内河,停泊在十三行湾下面,大有强行入城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