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遗诏引发政府改组风波(第3/4页)

这个辩解是无懈可击的,军机大臣们成功地把责任推开。道光不可能再找到更有力的证词驳倒军机大臣,所以他选择了流氓策略,直接说军机大臣误会了嘉庆的意思,完全是在狡辩,推卸责任。然后将托津和戴均元两人从军机处轰出去,其实,起草遗诏的并不是托津和戴均元,但他们身为军机处的领导,道光把过错全推到他们身上,其他人反而没有受罚。道光这么做已经是不加掩饰地打击政敌了。

道光的目的达到了,从此也没有再为难这两人,这两人也以高寿善终——托津活了八十一岁,戴均元活了九十五岁。随后,曹振镛顺利地进入军机处,成为首席军机大臣。

曹振镛很会做人,想必这是他当上首席军机大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下属眼里,曹振镛是一个不摆架子的领导。曹振镛谦逊到什么地步呢?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皇家的人,要进入一道门,两人互相谦让,这个说你先进去,那个说还是大人先进去。结果谦让了很长时间,搞得大家都不能进去。最后有一个下官不耐烦地说:“这是朝廷,不是你的家里。”曹振镛满脸通红,但是仍然笑容可掬,由此可见此人“涵养”之高。

曹振镛这个人虽然八面玲珑,但是操守还是相当不错的,不受贿,学问精深,做事认真仔细。他始终秉承着这样的宗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官场上,曹振镛是个出了名的好好先生,有一次道光给翰林院出了一道题,谁也看不懂,更不知如何作答,道光大骂翰林院不学无术。接着,道光便问曹振镛:“老爱卿懂吗?”曹振镛认真看了看,说道:“不懂。”其实,曹振镛是故意装不懂,不愿得罪翰林院。

还有一次,早朝结束后,道光把曹振镛留下来,曹振镛以为有什么大事,没想到道光问他鸡蛋多少钱一个。曹振镛是何等精明的人,立刻明白了道光一定是对御膳房起了疑心,想知道御膳房有没有揩油。曹振镛便捂着肚子说:“不知道,老臣这几天胃口不好,从不吃鸡蛋。”堂堂宰相,曹振镛连御膳房的人都不得罪,由此可见此人为官之圆滑。

尽管如此,曹振镛这个人还是相当符合道光的胃口的,道光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跟自己一样平庸谨慎的人,这对于道光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默契。

在一代宰相曹振镛的躬行下,官场中“多磕头少说话”的作风愈演愈烈。此后,曹振镛掌管军机处长达十五年,奠定了道光朝的政治风格和做官艺术。所以有人评价说,道光朝的吏治腐败曹振镛是罪魁祸首,这个说法虽然有道理,但很不公平。如果没有道光的欣赏,曹振镛能成为领导百官的首席军机大臣吗?归根结底还是道光的责任,作为皇帝,用谁不用谁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曹振镛一生做官五十多年,没有留下什么值得一提的政绩。唯一给后人留下的理论成果是“多磕头少说话”这六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明哲保身,谁也不要得罪。

曹振镛也是一个很细心很有头脑的人,不过他的聪明更多的还是一种小聪明。道光刚当皇帝的时候,对政务感到焦头烂额,每天的奏折多得批不完。他心烦意乱,真不知道当年雍正是怎么批下来的。

宰相的作用就是为皇帝分忧的,这曹振镛名义上虽不是宰相,但权力比宰相还大。皇上有苦,曹振镛便想出一个计策,对道光说:“当官的喜欢不断上奏折发表看法,一方面是表达忠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工作态度积极。但是皇帝想过没有,这些官上奏折可不需要自己动笔,他们身边多的是师爷,可皇上就苦了,这奏折只能由皇上一人批啊!但皇上也不能禁止他们上奏折,怎么办呢?臣建议这些奏折不必全看,皇上可挑其中的一些细节来做文章,然后给官员以处罚,这样官员们就会以为皇上明察秋毫,不敢欺骗皇上了。官员们如果不敢随便上奏折,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多奏折了,皇上,您觉得如何?”

这些话全说进了道光的心坎里,道光便请教曹振镛什么是细节的错误?曹振镛说,譬如格式、语法、用典、笔画上的错误等。别说,这个办法还有点管用,道光每逢批奏折批得头晕的时候,便翻开这些奏折,从中挑毛病。这些毛病虽然是小问题,但是道光可以把问题搞大,他说你这个字写错了,怎么回事?一定是工作极不认真,连字都可以写错,足以说明平时玩忽职守。一个错别字的问题就可以让你撤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