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傀儡皇帝到痛苦皇帝(第7/8页)
然后,嘉庆让刑部给萨彬图议罪,嘉庆说:“以后谁也不许提和珅财产之事,你们吹毛求疵只会把朕抹黑成贪财之辈。这么做就是替和珅报复朕,你们忍心吗?”
嘉庆本打算把萨彬图革职,又觉得如果处罚过重,以后就没人敢上书发表意见了,最后赏给萨彬图一个七品小官,让他到地方上工作,眼不见心不烦。
根据民间的议论,和珅的家产大部分都进入内务府,也就是皇帝的私人金库。
由此可见,嘉庆不光吃饱了,而且撑得肚皮都快破了。
风光盛世藏危机
经济上的丰收丝毫不能安慰政治上的困境。
嘉庆接受皇权的时候,大清江山已经走过了一半的路程,康乾盛世的高潮刚好过去。高潮之后自然就是落潮,所谓的乾隆盛世已经过去,留下的是危机四伏的帝国。
首先是吏治松弛、贪腐成风,各级官员利用职务之便聚敛人民财富,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河工治理也是嘉庆关心的头等大事,但是许多官员却根本不放在心上,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将治理河患的钱塞进自己的腰包里。嘉庆不是白痴,当然知道这里面的猫腻,他就南河工程发表讲话:“南河工程近年来拨款不下千万,河患却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耗钱如此之多,一遇到河患,工程马上坍塌,明显有不法官员从中作假。”
对这种腐败行为,嘉庆有切肤之痛,他写诗骂道:“内外诸臣皆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尽百姓膏。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平居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改革吏治、整顿风气是嘉庆面前的第一道难题,颓风已经刮了这么多年,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现状。
嘉庆认为,要改变朝野上下的颓风,必须从自己做起。嘉庆带头崇尚节俭,奖励清廉。嘉庆第一道命令就是从今以后禁止呈献宝物,这个命令似小不小,清朝有献宝的风气,各省督抚进京之前都会准备好宝物,每逢庆典佳节,宝物更是琳琅满目、多不胜数,结果形成官场歪风,导致吏治腐败,地方官拼命搜刮。
嘉庆并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身体力行。和珅自尽第二天,叶尔羌回部采到了一个重达上百斤的玉石,正在运往京城的途中,嘉庆下了一道旨令,不论玉石运到何处,即刻抛弃,不必运到京师,劳民伤财。
当年七月,嘉庆又下了一道“中秋节令”,说民间中秋不过是以瓜饼果肉为主,内廷也不要过于奢侈,以后中秋节贡要永远停止。
如果说官场腐败是乾隆留给嘉庆一个治不好的痼疾的话,那么军队战斗力低下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早在嘉庆当皇太子时,就跟随乾隆到校场阅兵,当时的情景让嘉庆记忆犹新,许多官兵刚骑上马就从马上掉下来,射箭的时候箭箭虚发。一场国家级阅兵差点变成了小丑闹剧。在嘉庆看来,八旗子弟丧失了满人尚武的传统,这是最危险的一件事。跟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八旗铁骑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由于武备松弛军事懈怠,白莲教起义之时,八旗兵不堪一击,各级政府不得不征召相对彪悍的乡勇和团练。
到嘉庆即位时,国库空虚,首先是乾隆挥霍了大量的钱财,六下江南、大修土木、连年战争,这些行为貌似很盛世,但加剧了社会矛盾。到嘉庆时,人民起义更加频繁,是以嘉庆亲政后国库空虚,如果不是从和珅那里找到一笔钱,嘉庆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把大清这个公司经营下去。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正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突飞猛进,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工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资本主义发展迫切需要开发海外市场,一再要求和中国通商,可惜闭关自守的清政府拒绝西方国家的要求,从而让中国继续在封建社会里沉沦,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我们也没法享受。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万古不变的铁律。乾隆给嘉庆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嘉庆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烂的摊子。嘉庆无力改变清王朝衰亡的局面,所以很多人觉得作为一个皇帝他很平庸,有人也觉得他很可悲,那么努力那么辛苦,结果还是没有遏止国家的下坡路。